鄧曉琳 唐弘杰
(1 蘇州科技城醫院麻醉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2 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外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常伴意識障礙,肺部感染風險高,需長期給予機械通氣支持治療。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明確提出:對于短期內不能撤除人工氣道的患者應盡早選擇或更換為氣管切開[1]。本次重點對利多卡因霧化吸入復合靜脈麻醉下行氣管切開術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抽選我院氣管切開患者40 例,報告如下。
顱腦損傷患者40 例,年齡25 ~70 歲,其中男性19 例,女性21 例,車禍傷15 例,高血壓腦出血12 例,高處墜落傷10 例,其他3 例,隨機分成兩組。均為神志昏迷氣管插管需要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排除傷后心律失常、無自主呼吸、無嗆咳反射、顱內壓異常升高的患者。
術前開放動靜脈,做好準備工作,并給予心電監測。對照組:丙泊酚(3±1.5)mg/(kg·h)、瑞芬太尼(3±1.5)ug/(kg·h)靜脈泵入[2],并給予利多卡因逐層浸潤麻醉,手術過程中結合患者心率、血壓等變化,給予相應處理。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2%鹽酸利多卡因20ml 加入超聲霧化器(JSC-202)中,開至中檔,經口霧化吸入,時間一般10 ~15min,藥液用至20ml 時即可停止霧化吸入[3]。麻醉后給予經皮氣管切開術。全程監測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脈氧飽和度(SpO2),并記錄有無嗆咳反應。
分別記錄T0(基礎值)、T1(拔出氣管導管時)、T2(擴張時)、T3(插入氣管套管時)時的HR、MAP、SpO2變化,并記錄有無嗆咳反應。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麻醉方式下的HR、MAP 監測值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但比較兩組SpO2監測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有2 例(10%)、8 例(40%)在拔管、擴張氣管、插入氣管套管時出現嗆咳反應,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
表1 兩組患者監測值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監測值對比(±s)
組別 指標 T0 T1 T2 T3實驗組 HR 86.2±10.2 86.7±9.8 87.6±10.5 87.2±10.8對照組 (次/min) 85.7±10.3 87.4±10.2 90.2±11.1 89.1±10.9實驗組 MAP 87.3±10.6 92.8±11.4 88.4±10.8 90.1±11.2對照組 (mmHg) 80.5±10.4 94.5±11.3 86.6±10.8 93.7±11.5實驗組 SpO2 98.6±0.3 98.4±0.6 98.0±0.5 97.9±0.7對照組 (%) 97.7±0.7 98.2±0.5 98.1±0.6 97.3±0.4
急性顱腦損傷術后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嘔吐誤吸,肺部感染風險高,需要長期氣管插管呼吸支持,因此為盡早干預疾病治療,改善預后,給予氣管切開術顯得尤為重要。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可產生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強烈的心血管反應,這對原有高血壓的病人可導致嚴重的高血壓及左心衰竭、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4],容易出現呼吸循環不穩定,顱內壓力異常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利多卡因超聲霧化吸入是應用較多的麻醉方式,能夠抑制插管時的心血管反應,同時有助于改善咳嗽、缺氧等問題[5]。本次結果顯示,利多卡因霧化吸入復合靜脈麻醉應用于氣管切開術,有助于抑制心血管反應,減輕嗆咳反應,維持呼吸循環穩定,提高氣管切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