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進忠
(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7)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目前治療方式主要為開顱手術。急性腦膨出是腦外傷術中易出現的并發癥,主要由于顱骨缺損后腦組織從中向外膨出。具有發病急、預后不佳等特征,病死率極高,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有必要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本文將對在高原地區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采取相關治療措施的效果展開討論,詳情如下。
選取2016 年2 月—2018 年2 月我院100 例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開顱手術中發生急性腦膨出。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5 ~63 歲,平均年齡(59.24±2.48)歲;實驗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56 ~65 歲,平均年齡(59.37±2.36)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腦組織切除減壓治療,術前通過CT 掃查明確顱腦損傷情況,實施大骨瓣血腫清除術,將顳肌和骨膜剝離,在顳骨近顱中窩鉆孔,釋放部分血凝塊,降低顱腦壓力。隨后打開骨膜瓣,在硬膜外剪出2 厘米,釋放硬膜下血腫。
給予觀察組功能性和介入減壓治療,術中直接實施引流,采用腦穿針在顱側腦室穿刺開顱,成功穿刺后放置引流管。控制引流管最高點,保證定壓引流。術中將塑料薄膜包裹于冰屑上,并放置于腦組織膨出區域,對術野實施低溫處理。給予患者甘露醇靜脈滴注,為介入脫水治療建立基礎。以帽狀腱膜修補硬腦膜,閉合后對皮瓣和骨窗進行擴大,注意腦組織嵌頓至梯形皮瓣,防止發生凸出,幫助顱腔增建。
記錄兩組患者死亡情況和術后死亡患者存活時間。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病死率(48.00%)顯著低于對照組(78.00%),實驗組術后死亡患者存活時間(6.38±0.61)d 高于對照組(1.52±0.39)d,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死率和死亡患者術后存活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病死率和死亡患者術后存活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病死率(%)images/BZ_61_788_432_790_437.png 死亡患者術后存活時間(d)實驗組 50 24(48.00) 6.38±0.61對照組 50 39(78.00) 1.52±0.39 t[χ2] [19.305] 47.465 0.000 0.000 P
腦外傷主要由于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因素所致,重型顱腦損傷嚴重威脅生命安全。目前開顱手術是治療重型腦外傷的主要方式,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顯微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開顱手術中為醫生提供了更好的視野,同時具有良好的無菌條件和止血效果,有效減少開顱風險[2]。但術中由于個體差異的影響,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以急性腦膨出危害最大,病死率較高,治療難度較大。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的發生主要是開顱手術清除血腫時,被動擴張腦血管,使大腦充血,引發腦腫脹,從而導致急性腦膨出。
研究發現,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患者采取雙側去骨瓣減壓術相較于單側減壓效果更好,能夠顯著降低高顱壓,減少死亡幾率[3]。術中急性腦膨出病因較多,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常規治療方式為腦組織切除術,雖然能夠起到暫時的減壓效果,但容易造成血管、內臟失調,引發腦腫脹等一系列不良事件。本次實驗組采取功能性和介入減壓治療,該方式直接實施穿刺引流,術后放置引流管,通過嚴格控制引流管、低溫處理術野、保護膨出組織等措施,有效避免了水腫的出現[4]。給予適量的甘露醇有利于增建顱腔,提高滲透梯度,實現良好的脫水效果,防止腦組織發生外凸。從本次結果看出,實驗組病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死亡患者存活時間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在高原地區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患者中實施功能性和介入減壓治療效果更好,相較于腦組織切除減壓治療優勢明顯。但術中應注意合理控制力度,避免對組織過長牽拉,提前預估可能出現的側面血腫或血腫擴大情況,做好相應準備。
綜上所述,功能性和介入減壓治療應用于高原地區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患者中相較于腦組織切除減壓治療效果更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