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
(重慶佑佑寶貝兒童醫院 重慶 401120)
臨床治療中,燙傷一直都是重難點問題,亦是小兒常見情況之一,嚴重燙傷在愈合后可遺留瘢痕和色素情況,會對患兒及其家屬造成心理負擔。大面積燙傷在治療過程中須面對疼痛、瘢痕增生、感染、功能活動等問題,采用何種治療方式促進恢復成為了臨床研究熱點。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64 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給予不同的治療措施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小兒大面積燙傷患兒64 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2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5 例;年齡1 ~8 歲,平均(4.47±0.85)歲。研究組男15 例,女17 例;年齡1 ~8 歲,平均(4.37±0.9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清洗創面,外用EGF(表皮生長因子)溶液和燒傷抑菌霜,采用創面敷料進行無菌包扎,間隔1 天換藥1 次,對于滲出液較多的患兒需及時更換敷料,直至創面愈合[1]。
研究組:(1)深Ⅱ度創面。實施全麻,采用氯化鈉(0.9%)沖洗創面后實施消毒,去除壞死表皮,將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打洞后取氯化鈉沖洗3 次以上,覆蓋于創面,采用消毒紗布包裹后進行包扎固定。對于滲出液較多的患兒,可在2 ~3 天后更換外層紗布,待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干燥后即可拆除敷料,創面可隨著敷料脫落愈合。(2)Ⅲ度創面。實施全麻,給予早期清創削痂術后取出壞死組織,將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打洞后取氯化鈉沖洗3 次以上,覆蓋于創面并進行包扎固定。若創面未能一次性愈合,可進行二次換藥并再次覆蓋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2]。
并發癥情況:統計患兒在治療期間是否發生感染、肌肉壞死、血液循環障礙等并發癥,同時進行比較。
創面愈合時間:主要包括深Ⅱ度創面和Ⅲ度創面,記錄兩種創面的愈合時間。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表1 中兩組并發癥發生數據發現,組間并發癥發生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并發癥情況表
經比較發現,研究組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細比較可見表2。
表2 創面愈合時間量表(±s,d)

表2 創面愈合時間量表(±s,d)
組別 例數 深Ⅱ度創面 Ⅲ度創面研究組 32 8.32±2.85 12.38±2.37對照組 32 10.39±3.01 15.01±2.41 t 2.8248 4.4015 0.0064 0.0000 P
燙傷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外傷,造成小兒燙傷的主要原因包括熱氣、熱液等燙傷,且夏季發生率高于冬季。由于小兒皮膚組織含水量高,皮膚組織薄,更易發生急性炎癥性水腫,且患兒組織細胞多為空泡,真皮膠原纖維以及彈力纖維發育并不成熟,對于外界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及時是非常小的機械或者化學性刺激,均可出現創傷[3]。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兒燙傷治療具有較大的難度,為降低燙傷損害,臨床不斷作出了深入研究。
正常情況下,發生燙傷后,創面可依靠皮膚的真皮及附件組織進行自我修復,修復后遺留的瘢痕可通過手術治療恢復,但是,如何正確處理創面,促進其愈合,直接影響了預后[4]。目前,常規換藥為臨床治療燙傷的主要措施,此過程中創面需要保持干燥才可有效預防感染,但是由于大面積燙傷的滲出液較多,干燥性難以保證,因而不僅增加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時還增加了患兒痛苦。發生燙傷后,創面壞死組織可導致發生病理變化,因此較容易發生感染,過度的創面暴露還可加深創面深度,此外,創面壞死組織還可抑制局部生長因子的釋放,并不利于新生肉芽形成和表皮修復。通過早期清創削痂術聯合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覆蓋治療避免了常規換藥的弊端,直接減輕了患兒換藥的痛苦,可促進創面組織釋放生長因子和形成新生肉芽,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5]。
綜上所述,與常規換藥治療相比較,在小兒大面積燙傷的治療中應用早期清創削痂術聯合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敷料覆蓋,可有效預防感染、肌肉壞死等相關并發癥,同時在促進創面愈合方面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