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英 周秀春
(江門市新會區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 廣東 江門 529100)
子宮全切術作為一種常見婦產科術式,于系列婦產科疾病中獲得廣泛應用,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癌前病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與婦科惡性腫瘤等。此種術式的實施會使得患者宮頸周圍環境受到破壞,在將宮頸進行切除同時,不但需要將患者子宮骶韌帶以及子宮主韌帶切斷,而且還使患者直腸以及膀胱受到下推[1]。從而導致對應直腸與膀胱神經支配受到影響,使患者盆底生理狀態以及整體結構發生改變,對應表現出神經損傷、盆底支持組織結構異常以及血管功能障礙現象,存在較高概率表現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情況,例如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便秘以及陰道松弛等方面[2]。針對盆底障礙性疾病采取有效療法進行對應治療意義顯著。本次研究將針對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探析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運用可行性,以實現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功能康復以及有效預后。
將我院2017 年4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62 例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研究組(31 例):年齡區間為41 歲~56 歲,平均為(45.52±2.59)歲;對照組(31 例):年齡區間為42 歲~59 歲,平均為(45.53±2.62)歲;納入標準:①因為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宮頸瘤樣病變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系列疾病選擇實施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治療;②術后均接受盆底肌鍛煉康復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生殖系統感染以及泌尿系統感染疾病;②患有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腎病以及心臟病等;就兩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年齡比較,差異顯著(P>0.05)。
對照組:采用盆底肌鍛煉康復方法展開治療,未對患者實施盆底功能康復治療;在患者有意識條件下針對盆底肌肉(以肛提肌為主)合理展開自主性收縮鍛煉操作,具體為首先保持5s盆底肌肉收縮,之后完成5s 放松,控制頻率為2 次/d,保持20~30min 重復鍛煉,共保持為期12w 連續鍛煉;治療1 療程為4w,共保持為期3 個療程治療;研究組:采用盆底肌鍛煉康復+生物反饋電刺激方法展開治療,對于盆底肌鍛煉康復療法同對照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保持相同;此外添加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主要利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展開。將陰式探頭于陰道內插入,控制頻率為8Hz ~80Hz,保持20 ~740μs 脈沖寬度,將患者肌肉存在跳動并且未表現出疼痛感作為最佳。在準備治療前,通過對患者耐受程度加以了解,將上述參數進行重新調整,以確保上述標準可以有效達到。針對盆底肌力強度利用陰式插頭上肌力傳感器將其向視覺信號進行轉換,針對生物反饋信息進行收集,合理展開Valsalva 動作以及靜息狀態2 個場景訓練,控制時間為20min/次~30min/次,頻率為3 次/w,1 個療程為4w,總療程為3 個。
觀察對比兩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障礙指標以及盆底肌功能。
對于盆底肌功能主要分為1 度、2 度以及3 度,隨著分級的增高,表示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具有越優盆底肌功能[3]。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收縮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尿失禁頻率低于對照組,殘余尿量以及1h 尿墊試驗量少于對照組,兩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礙指標臨床對比(±s)

表1 兩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礙指標臨床對比(±s)
組別 n 盆底肌收縮持續時間(h) 尿失禁頻率(次/d) 殘余尿量(mL) 1h 尿墊試驗量(mL)研究組 31 8.85±2.12 0.89±0.15 40.13±3.05 8.69±2.13對照組 31 5.85±1.49 2.33±0.25 185.29±5.35 22.59±3.15 6.4460 27.5000 131.2396 20.352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t P
研究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復情況臨床對比[n(%)]
全子宮切除術作為婦產科手術方式之一,于臨床應用率較高。但對患者完成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后,患者會呈現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現象,例如呈現出盆腔器官脫垂、SUI 等,對此針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將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出現概率降低,意義顯著[4-5]。
針對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給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可獲得理想效果,具體為:①能夠對盆底組織被動運動進行有效刺激,可以使得盆底肌肉張力以及收縮力獲得有效增強;②能夠對盆底神經組織有效刺激,可以使得神經興奮性獲得有效提升,將神經細胞功能加以改善,使得傳導速度獲得有效提升;③將盆底組織新陳代謝有效改善,將血運有效增加,能夠使得盆底組織呈現出退行性病變現象獲得有效緩解,使得患者性能力顯著提升[6-8]。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收縮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尿失禁頻率低于對照組,殘余尿量以及1h 尿墊試驗量少于對照組;研究組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從而表明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運用于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干預中可行性。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的有效運用,可使得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收縮持續時長有效延長,尿失禁頻率顯著降低,殘余尿量以及1h 尿墊試驗量顯著減少,并且可將患者盆底肌功能顯著改善,最終實現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