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菡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康復治療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由于分娩中胎兒臂叢神經受到牽拉造成損傷,進而導致患兒上肢部分肌肉或者全部肌肉出現癱瘓,即為小兒臂叢神經損傷。隨著患兒生長發育,未恢復神經支配的肌肉會出現痙攣縮短,在長時間肌力不平衡的狀態下,會引起患兒關節產生畸形[1]。對小兒健康生長發育具有嚴重不良影響,康復治療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治療方式。本文將對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臂叢神經損傷的效果展開研究分析,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在2014 年6 月—2019 年5 月到江蘇豐縣鳳城鎮衛生院康復科治療的臂叢神經損傷患兒中,選取其中的52 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采取常規康復治療的26 例患兒作為治療A 組,另外26 例采取綜合康復治療的患兒作為治療B 組。治療A 組:男10例,女16 例,年齡7 ~37 個月,平均年齡(22.67±7.13)月。治療B 組:男12 例,女14 例,年齡5 ~38 個月,平均年齡(21.37±6.75)月。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展開比較。
治療A 組:采取常規康復治療,進行單獨的肢體活動,并且采用肢體功能重建儀器進行治療。
治療B 組: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具體治療如下:
(1)推拿:根據患兒的肌肉受累情況,采取相適應的捏捺力度促使其肌肉放松,順著患兒的經絡對其手陽明穴進行輕扣,并且對其關節進行搓抖。
(2)針灸:選取患兒的手三里穴、合谷穴、肩井穴、外關穴、肩貞穴、陽溪穴、曲池穴等,將針消毒后快速插入,同時采用旋轉、提插等手法。
(3)物理療法:采用肢體功能重建儀器對受損神經進行治療,每次持續半小時,每天2 次,以患兒的耐受程度和患肢肌肉收縮程度對輸出強度進行調整。
(4)作業療法:采用人工輔助方式和器械輔助方式,對患兒上肢功能進行訓練。
療效:經過治療后,患兒肌力完全恢復,未出現畸形,經肌電圖檢查限顯示神經傳導功能正常,即為效果顯著;經治療后,患兒肌力明顯恢復,輕度畸形,經肌電圖檢查限顯示神經傳導功能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恢復,即為病情好轉;經治療后,患兒并未出現任何方面的明顯好轉,即為無效[2]。效果顯著和病情好轉均計入總有效。
不良癥狀:肌肉萎縮、肢體畸形。統計好兩組患兒不良癥狀發生過情況。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治療B 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治療A 組尚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康復效果[(n)%]
結果顯示,相比治療A 組,治療B 組患兒不良癥狀發生率更低尚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兒不良癥狀發生情況[(n)%]
小兒臂叢神經損傷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發育,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為提高患兒治療效果,保障患兒健康,關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成為了研究重點之一。隨著產科技術的發展,雖然小兒臂叢神經損傷發生率逐漸降低,但由于該損傷對新生兒影響非常嚴重。為改善患兒功能障礙,關于小兒臂叢神經損傷有效治療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研究中,與接受常康復治療的患兒相比,接受綜合康復治療的患兒,其康復總有效率明顯更高,且不良癥狀相對更少。在中醫上,小兒臂叢神經損傷屬于“痿證”,由于牽拉過度引起筋脈損傷,導致患兒氣血不暢,表現出肌軟無力。常規治療中,僅對患兒患肢的肢體活動功能進行訓練,忽略了對患者神經、肌肉的刺激,因而效果欠佳。通過推拿、針灸結合輔助儀器進行綜合康復治療,能夠調和患兒氣血、疏通經絡。針灸能夠益氣補血、復養筋脈,發揮經絡疏通的作用,能夠對癱瘓肌肉產生刺激促使其興奮。推拿能夠對患兒機體表面的感受器產生刺激,對大腦皮層進行調節,改善其失衡狀態,促進肌肉興奮、恢復正常。物理療法能夠改善患兒神經血液循環,緩解其炎癥反應以及水腫,減輕神經損傷程度,有利于神經再生。作業療法促使患兒患肢產生主動或被動的運動,能夠預防肌肉萎縮,有利于患兒肢體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臂叢神經損傷,能有效促進患兒康復,促使其肢體功能恢復,并且能夠減少不良癥狀的發生,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需擴大樣本,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