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霞
(晉煤集團總醫院 山西 晉城 048006)
子宮內膜息肉是目前臨床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且患者的發病率目前出現了升高的趨勢,子宮內膜息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患者子宮結締組織出現了炎性增生情況,且內膜局部血管出現了息肉狀贅生物,并突入患者宮腔當中[1]。針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我院為其選擇兩種治療方式,現進行如下分析。
從我院婦科2018 年6 月—2019 年8 月期間收治的患者中選擇62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主要對象,此次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的要求,且征得患者個人同意,讓其簽署同意書。將入組患者按照隨機雙盲法均勻分成參照組(n=31)和研究組(n=31),參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9 ~48 歲,病程為3 個月~2 年,子宮內膜息肉的直徑為0.5 ~3.6cm;研究組患者年齡31 ~50 歲,病程4 個月~3 年,息肉的直徑為0.6 ~3.7cm,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對比后無顯著差異(P>0.05)。
參照組患者接受宮腔鏡治療,患者的治療時間為月經干凈后3d ~7d,患者接受手術前需要接受陰道常規清洗與上藥、消毒等,以膀胱截石位接受治療,醫生利用膨宮液對患者的子宮進行膨脹處理,確保其宮腔的壓力在100mmHg 左右。患者需接受靜脈麻醉,醫生利用宮腔鏡對其宮腔狀況進行觀察,重點觀察患者宮腔部位情況,對宮頸管進行適度擴張,并且慢慢置入檢查鏡,對子宮息肉進行探查,包括息肉的部位、數量與具體大小等,之后選擇電切環,將較大的宮腔贅生物取出,對患者的宮腔進行搔刮處理,之后再次檢查宮腔情況,特別是息肉的蒂部組織,對于取出的息肉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研究組患者的宮腔鏡治療方式與參照組患者相同,患者需要在接受宮腔鏡治療后第二日接受B 超檢查,明確無腫塊存在后,每日服用1 次屈螺酮炔雌醇,每次服用1 片(含屈螺酮3mg 與炔雌醇0.03mg),連續服用3 周之后,需要停藥1 周后再次服用,患者需要接受3 個療程治療。
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療后的臨床指標進行觀察,包括子宮內膜的厚度與住院時間,治療結束后6 個月復診,對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探查子宮內膜厚度。此外,對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包括陰道出血、周期性腹痛與宮腔粘連情況,并進行淺析。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子宮內膜厚度更薄,數據進行分析后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基礎指標觀察(±s)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基礎指標觀察(±s)
分組 例數 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mm)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1 5.8±0.8 4.2±0.4參照組 31 9.1±1.2 6.7±1.5 t 12.739 8.966 0.000 0.001 P
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9.6%,低于參照組35.5%的并發癥發生率,數據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n(%)]
子宮內膜息肉是目前發生率較高的一種婦科疾病,且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可能患上該病[2]。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癥狀主要就是月經不規律,且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現進展,如果無法選擇較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容易出現不孕等,這對于其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都十分不利[3]。
宮腔鏡治療是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常用治療方式,雖然宮腔鏡可以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有效處理[4]。我院在宮腔鏡治療的基礎上,讓患者接受屈螺酮炔雌醇治療,這是一種屈螺酮與炔雌醇的復合避孕制劑,患者服用之后,藥物成分可以對患者的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進行有效的抑制,并且穩定患者體內的激素水平,可以避免患者的子宮內膜出現過度增生的情況[5]。
在此次研究當中,兩組患者入院后分別接受不同方式治療。在對比相關數據之后可知,同時接受宮腔鏡與屈螺酮炔雌醇治療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例數顯著少于單純接受宮腔鏡治療的患者,且各項指標更好,這一結果也印證了此方案的實際優勢。
綜上所述,對于患有子宮內膜息肉的患者,在應用宮腔鏡進行治療的同時,聯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療的效果優于單純的宮腔鏡治療,該方案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