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為臨床新生兒常見疾病,以早產兒為主要發病群體,臨床主要以新生兒呼吸窘迫為主,需給予吸氧輔助,避免繼發危重事件,危害新生兒生命安全[1]。臨床針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多予以布地奈德霧化治療,筆者針對布地奈德霧化不同治療時機進行分析,收集36 例患兒依據其治療時機進行比對,分析不同治療時機對新生兒治療及轉歸的影響。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11 月我院新生科收治的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36 例,依據患兒布地奈德霧化治療時機分組,于娩出后28d 內治療患兒作為早期組(18 例),胎齡平均(29.11±0.42)周,體重平均(1152.67±20.42)g;于娩出后28d 后進行治療的患兒作為晚期組(18 例),胎齡平均(29.05±0.39)周,體重平均(1190.05±20.28)g;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對比。
納入原則:(1)36 例研究患兒均為早產兒,滿足新生兒生長發育評估指南中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診斷依據(任何氧依賴(>21%)≥28d 的新生兒,以及生后14 天氧依賴(>21%)撤機困難,胸片出現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特異性改變);(2)所選患兒均遵醫囑接受布地奈德霧化治療;(3)患兒及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簽署知情授權書[2]。
兩組新生兒均予以布地奈德霧化治療,采用1ml 生理鹽水混合0.5mg 布地奈德混懸液放置于霧化器內,并連接高壓霧化泵,持續霧化15min,間隔12h 治療一次。
統計分析新生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新藥指導原則》療效標準,評估持續治療30d 后患兒肺部CT 轉歸情況。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早期組患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晚期組用時,統計分析表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分析(±s,d)

表1 兩組患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分析(±s,d)
組別 n 吸氧時間 呼吸機使用時間 住院時間早期組 18 23.02±1.42 15.25±0.84 35.25±2.14晚期組 18 35.93±1.59 23.26±0.91 46.72±3.55 t 9.362 9.551 9.607 0.000 0.000 0.000 P
早期組療效判定無效0 例、起效5 例,顯效13 例,有效率100%,晚期組療效判定無效4 例、起效5 例,顯效9 例,有效率77.78%,統計分析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有效率分析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以早產兒為主,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因素;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臨床吸氧技術完善,針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治療手段增加,多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手段,改善呼吸窘迫情況,避免繼發性功能損傷,為支氣管及肺部發育提高良好條件[3]。臨床學者針對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開展時機存在一定爭議,因新生兒機體較為嬌嫩,藥物治療對安全性要求較高。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新生兒早期癥狀表現較輕,非典型病例增多,極易導致繼發性損傷,需開展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早期予以布地奈德霧化治療,降低機體炎癥因子,具有抗組胺效果,可顯著改善炎癥活性,改善呼吸道阻力情況,降低繼發炎癥,促使通氣功能發育的作用機制[4-5]。本研究表明,早期組患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晚期組用時,統計分析差異顯著(P<0.05);早期組療效判定無效0 例、起效5 例,顯效13 例,有效機制100%,晚期組療效判定無效4 例、起效5 例,顯效9 例,有效機制77.78%,統計分析表意義(P<0.05);早期治療組患兒吸氧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縮短,表明早期治療于早產兒機體有益,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布地奈德霧化于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產兒治療中具有積極導向,早期開展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