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宜昌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湖北 宜昌 443000)
常規凝血四項檢測存在無法準確反映出產婦實際凝血功能情況的缺陷,而血栓彈力圖是一種相對較為可靠的檢查手段,其通過準確檢測患者蛋白質形成過程與血液凝固的過程來判斷患者凝血的能力實際情況[1]。本文旨在分析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四項檢測在產科中的應用。
本次研究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接受的110例產前接受血栓彈力圖(TEG),凝血四項的孕婦進行回顧性分析,孕婦年齡區間為21 ~42 歲,平均年齡為(27.8±1.6)歲,身體狀況良好。
本次研究中TEG 檢測使用:西芬斯CFMS LEPU-8800 型血栓彈力圖儀及配套試劑;凝血四項采用SysmexCS-2000I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和配套西門子試劑。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流程操作。
1.2.1 血液樣本收集 按要求抽取產前孕婦靜脈血3 份其中3 毫升兩份使用109mmol/L 的枸櫞酸鈉完成抗凝工作,其中血液樣本和抗凝劑比例為9:1。2 毫升靜脈血一份,使用EDTA-K2 完成抗凝工作,并對其中血小板進行計數(PLTs)。
1.2.2 血栓彈力圖檢測 于適宜溫度下提取完成抗凝工作的1 毫升血液樣本。將血液樣本充分搖勻后靜置五分鐘后激活,再根據檢驗相關規章流程將普通杯裝置于檢測的托架上,同時把測定杯推到檢測的通道之中,把0.2M-CaC1220μl 放置于普通杯中進行檢測,通過電腦收集并分析樣本相關數據。
1.2.3 凝血四項的檢測 完成抗凝工作后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3000 轉15min,取離心上層血漿注入全自動化凝血儀中進行常規凝血四項檢測,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通過電腦記錄并分析樣本相關數據。
1.2.4 血小板的計數 將抗凝血液混合后均勻注入全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中,對其血小板數目進行記錄。
對比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對孕婦異常凝血情況的檢出率及不同檢查方式的結果和實際情況的吻合度[2]。對比血栓彈力圖和凝血四項檢測的相關性,并對比分析血栓彈力圖檢測和凝血四項檢測的敏感性[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栓彈力圖參數和凝血四項參數有顯著差異,其中R 值與APTT、PTF 及FIB 相關;K 值與FIB、PLTs 相關;Angle 與APTT、PTF、FIB、PLT 相關,MA 與APTT、FIB、PLTs 相關,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表2。

表2 對比血栓彈力圖和凝血四項檢測的相關性
血栓彈力圖檢測R 敏感性數據為88.18%、K 敏感性數據為74.45%、A n g l e 敏感性數據為80.90%、M A 敏感性數據為83.63%;凝血四項檢測P T 敏感性數據為40.90%、A P T T 敏感性數據為35.46%、F I B 敏感性數據為41.81%、P L T 敏感性數據為53.63%(59/110),血栓彈力圖于凝血四項檢測的敏感性相關數據,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3。
常規凝血功能檢測的陽性檢出率較血栓彈力圖檢測的陽性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對比血栓彈力圖和凝血四項檢測的陽性檢出率[n(%)]
常規凝血四項檢測存在無法準確反映出產婦實際凝血功能情況的缺陷,而血栓彈力圖是一種相對較為先進的檢查方法,其通過準確檢測孕婦蛋白質形成過程與血液凝固的過程來直觀反映孕婦凝血的能力情況,綜合判斷分析孕婦凝血功能情況。
本次實驗結果可知,常規凝血四項的檢出率明顯高于血栓彈力圖檢測,但特異度和準確率還需再進行比較。實際工作中兩者無法互相替代需要同時使用兩種方法才能精準判斷孕婦實際情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