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鵬
(山東省莘縣第二人民醫院 山東 聊城 252423)
胸腔鏡下手術是目前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但該術式在術后會對病人帶來強烈的疼痛感,因此在治療中通常會采取一些麻醉方式達到控制術后疼痛的目的。在臨床上肺癌根治術主要以靜吸復合麻醉進行鎮痛處理,但全麻會加強圍術期病人的不適反應,不利于病人術后恢復。有研究表明,局域阻滯麻醉能夠緩解病人的手術不適反應。而局域阻滯麻醉聯合全身麻醉則能夠減少麻醉不適反應,并減少麻醉藥物用量,對于病人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對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接受肺癌根治術的22 例肺癌病人實施全身麻醉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麻醉,試分析后者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詳見下文。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接受肺癌根治術的22 例肺癌病人納入研究,根據抽簽法進行分組,將病人分為實驗組(n=11)和對照組(n=11)。對照組病人選擇全身麻醉,實驗組選擇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對照組中男7 例,女4 例;年齡47 ~79 歲,平均年齡(62.1±2.6)歲。實驗組中男6 例,女5 例;年齡49 ~80 歲,平均年齡(64.2±2.4)歲。所有病人基本信息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所有研究對象術前均進行肌肉注射0.1g苯巴比妥鈉、0.5mg阿托品,進入手術室后監測血壓(BP)、心率(HR)、心電圖(ECG)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在麻醉狀態下行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術。所有病人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穿刺置管監測動脈血壓。實驗組于麻醉誘導前在超聲下行患側T4-5 胸椎旁神經阻滯。病人取側臥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在棘突連線旁做一個小切口,將超聲探頭置入掃描,進入胸椎旁神經后,注射0.9%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隨后再注射16ml 的羅哌卡因鎮痛。手術結束時行病人自控靜脈鎮痛:3μg/kg 舒芬太尼+200mg 氟比洛芬酯+8mg昂丹司瓊,用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將負荷劑量調整為2ml,背景輸注1ml/h,單次自控量2ml,設定時間15min[2]。
觀察對比兩組病人術后24h 和48h 時PCIA(鎮痛泵)自動啟動次數以及輸注量。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病人術后24h PCIA 自啟動次數以及背景輸注量分別為(3.26±0.25;30.06±7.71),48h 分 別 為(5.56±0.72;58.17±8.34); 對 照 組 病 人 術 后24h 兩 項 指 標 分 別 為(11.94±0.76;57.12±8.23),48h 分 別 為(16.83±1.04;87.23±9.16)。實驗組的PCIA 自動按壓次數和背景輸注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PCIA 自啟動次數及背景輸注量對比(±s)

表1 兩組病人PCIA 自啟動次數及背景輸注量對比(±s)
組別 例數 PCIA 自啟動次數(次) 背景輸注量(ml)術后24h 術后48h 術后24h 術后48h實驗組 11 3.26±0.25 5.56±0.72 30.06±7.71 58.17±8.34對照組 11 11.94±0.76 16.83±1.04 57.12±8.23 87.23±9.16 t 35.983 29.550 7.958 7.780 0.000 0.000 0.000 0.000 P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病死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對病人的生命安全存在極大的威脅。臨床治療肺癌以手術根治為主,并加以放化療為輔助治療,手術治療通常會伴隨劇烈的疼痛感,會使病人產生抑郁、緊張等不良心理,同時使機體代謝、內分泌功能異常,從而出現失眠等生理反應,使預后效果變差[3]。
相對于全身麻醉而言,本次研究通過超聲定位進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實現了精準定位,對神經損傷較小,麻醉效果佳;同時鎮痛藥物在術后可能引起病人出現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并發癥,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的用量,進一步降低了術后不適反應發生的可能[4]。胸椎旁神經阻滯通過將麻醉藥物注入胸椎旁間隙,使注射部位以及周圍組織神經形成阻滯,從而實現較好的鎮痛作用。通過將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與全身麻醉結合使用,能夠提升止痛作用,同時也能避免追加過多的麻醉藥物[5]。
綜上所述,在肺癌根治術中使用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具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避免麻醉藥物的過量使用,能夠促進病人術后身體康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