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花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九零五醫院 上海 200052)
手部燒傷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燒傷疾病,燒傷后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嚴重時,還會損害手部功能,需要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伴隨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整形手術被廣泛用于手部燒傷臨床治療,并獲得良好效果[1]。研究發現,在整形手術中輔以必要的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提升手術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選擇性納入70 例手部燒傷整形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干預模式,重點分析人性化護理實際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院70例手部燒傷整形患者,按照整形先后順序交叉分為對比組(35 例,一般護理):男18 例、女17 例,年齡18 ~70 歲,平均數(53.4±8.5)歲;研究組(35例,人性化護理):男19 例、女16 例,年齡19 ~71 歲,平均數(54.1±8.8)歲;入組患者均為手部燒傷,均需進行整形治療,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對比。
對比組(35 例,一般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整形治療方法、過程、預后效果、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指導科學合理用藥、以及進行常規功能鍛煉等。
研究組(35 例,人性化護理):首先,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個人基本情況,包括學歷水平、從事職業、以及理解能力等,基于具體情況,展開個體化的健康宣教,使其全面正確了解疾病、整形治療相關知識,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其次,當完成手術,加強患者傷口觀察,若出現出血、滲出液等情況,及時進行處理,避免造成其他嚴重后果,同時,掌握其實際疼痛情況,及時進行鎮痛處理,防止因疼痛加重患者不適感及不良心理情緒;再者,大部分患者因擔心恢復情況,都會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其心理情緒變化情況,進行心理疏導與鼓勵,使其明白只要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就可以獲取良好預后結局,幫助樹立恢復信心,提高依從性;再者,患者飲食、生活、以及功能鍛煉均與恢復情況關系密切,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針對性與個體化的飲食、生活、以及功能鍛煉指導,糾正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結合實際恢復情況,制定手部功能鍛煉計劃,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進行早期鍛煉,促進手部功能盡快恢復。
觀察分析兩組護理效果與手部功能,護理效果主要包括住院時間、康復信心,康復信心采取GSES 量表測評,分值高,康復信心好;手部功能主要包括手指關節活動、患肢功能,手指關節活動通過量角器測評,患肢功能采取Carro11 量表測評,評分高,手指功能好[2]。
數據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住院時間、康復信心、手指關節活動、患肢功能均優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與手部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護理效果與手部功能對比(±s)
康復信心(分)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手指關節活動(分)患肢功能(分)研究組 35 12.55±2.04 35.69±2.41 189.33±28.84 90.51±2.57對比組 35 15.41±2.17 30.15±2.33 163.29±25.47 85.07±2.45 t 5.6810 9.7773 4.0038 9.0640 0.0000 0.0000 0.0002 0.0000 P
當遭遇火焰燃燒,會下意識用雙手進行防御動作,故此,被燒傷的機會較大,當燒傷后,會出現組織缺損、瘢痕增生等臨床表現,影響手部美觀、功能。現階段,整形手術是臨床治療手部燒傷的主要方式,經手術治療,手部外觀、功能均可以得到良好恢復,但是,恢復效果與臨床護理息息相關,既往一般護理因過于機械化,缺乏針對性,護理效果不甚理想,伴隨現代護理理念發展,人性化護理順勢而生,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重視患者實際需求與人文關懷,護理質量、服務水平較高[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間、康復信心、手指關節活動、患肢功能均優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人性化護理在手部燒傷整形治療患者中的干預效果良好。
綜上,針對手部燒傷整形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提高患者康復信心,縮短住院時間,還可以更好的幫助其手部功能的恢復,整體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