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霞 李韻萍 蔡潔玫 鄭嬪 梁榮弟 黎冰
(懷集縣人民醫院 廣東 肇慶 526400)
護士交接班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傳遞護理信息的重要途徑。而在傳統交班模式中,雖有嚴格的交接班管理制度,但存在溝通障礙,極易發生不良事件[1]。因此,選擇有效的溝通模式,保證護理工作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受到了諸多研究學者的關注[2]。SBAR溝通模式,即:“Situation(現狀)”、“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評估)”、“Recommendation(建議)”的首字母的縮寫,是指以證據為基礎,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是一種保證患者安全的標準化病情溝通模式[3]。有研究表明[4],將SBAR 溝通模式應用于護士交接班管理中,可保證患者安全,提高交接班質量?;诖?,筆者以我院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為例,應用神經外科護士交接班管理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應用效果,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期間,選取我院神經外科護士35 例,為對照組,實施傳統溝通模式。選擇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神經外科護士例為觀察組,實施SBAR 溝通模式。其中對照組,男5 例,女30 例;最小年齡25 歲,最大年齡46 歲,平均年齡(32.39±2.28)歲;最短工作時間3 年,最長工作時間15 年,平均工作時間(9.39±0.56)年;學歷:專科29 例,本科6 例。觀察組,男6 例,女29 例;最小年齡25 歲,最大年齡46 歲,平均年齡(32.49±2.35)歲;最短工作時間3年,最長工作時間15 年,平均工作時間(9.45±0.63)年;學歷:???8 例,本科7 例。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護士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在研究人員指導下,簽署研究知情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溝通模式,即:口頭交接患者病情及治療方式,制定交接表,護理教育等。
1.2.2 觀察組 實施SBAR 溝通模式,包括:(1)制定交接班:根據SBAR 溝通模式的內容,結合患者自身特點,制定合適的神經外科病房的交班表,其內容包括:患者目前現狀(S)、患者病情背景(B)、患者病情變化的評估(A)以及對接班醫師和護理人員提出的相關意見(R)。(2)開展SBAR 培訓:定期開展SBAR 培訓課,告知SBAR 工具、意義、優勢及用途等,激發護士學習興趣,討論并建立神經外科SBAR 標準化交接班指引單,了解并熟悉使用方法,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進行培訓。(3)實施SBAR 溝通模式:對參與培訓的護士,行SBAR 模式晨交班,規范交班模式及內容,重點:①詳細說明了神經外科患者的診斷、現狀等內容;②患者在交班時間范圍內病情變化及治療方式等;③預期患者可能發生的改變;④提醒下一班護士在予以患者需注意的地方;⑤在交接班時,雙方需相互詢問;⑥其他需完成的工作。
比較兩組護理工作質量,采用自制護理工作質量評定量表,評定兩組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病情觀察、??谱o理、健康教育共4 項,均為百分制,其分數與護理質量呈正相關,即:分數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
比較兩組病情知曉程度,采用我科室自制病情知曉程度量表,包括:病情與治療、護理問題、護理風險、護理方案等情況,每項25 分,其分數與病情知曉程度呈正相關,即:分數越高,表明病情知情程度越高。
比較兩組交接班問題發生率,對照組共審核交接班526 例患者,觀察組共審核交接班患者625 例,記錄并比較兩組交接班問題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護理工作質量,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工作質量(±s,分)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工作質量(±s,分)
組別 例數 基礎護理 病情觀察 專科護理 健康教育觀察組 35 85.64±5.17 86.85±5.15 85.47±5.46 87.95±4.98對照組 35 69.56±5.32 67.62±5.38 65.73±5.23 69.82±5.21 t- 12.824 15.276 15.446 14.8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比較兩組病情知曉程度,觀察組90.89±8.98 分高于對照組75.31±9.41 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病情知曉度(±s,分)

表2 比較兩組病情知曉度(±s,分)
組別 例數 病情與治療 護理問題 護理風險 護理方案 總分觀察組 35 23.68±1.31 23.45±1.28 22.58±2.12 21.18±2.07 90.89±8.98對照組 35 18.96±2.64 19.03±2.12 17.93±2.39 19.39±2.26 75.31±9.41 t - 9.475 10.559 8.611 3.455 7.086 P -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對照組,共審核交接班526 例患者,共有39 例患者出現交接班問題,發生率為7.41%。觀察組,共審核交接625 例患者,共有13 例患者出現交接班問題,發生率為2.08%。比較兩組交接班問題發生率,觀察組2.08%低于對照組7.41%,差異顯著(χ2=18.842,P=0.000)。
神經外科屬外科手術科室,患者多為病情危急多變、病因復雜,極易出現各類合并癥,護理難度較大[5]。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在交接班時,需交接與患者病情及治療相關的信息。而交接班效率對患者的護理質量和安全性存在直接關系[6]。有研究表明[7],若優化交接班流程,可提高交接班效率。在傳統交班模式下,大多數護士在交接班過程中,只陳述匯報表面問題,未深入思考出現的問題,未支出重點問題,導致下一班護士無法獲得有效信息,進而影響對患者對患者病情的準確判斷,導致發生交接班問題,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失,導致無法建立和諧醫患關系。SBAR 溝通模式是一種標準化的溝通工具,可包括:S(現狀)、B(背景)、A(評估)、R(建議),可有效促進溝通效果。S(現狀)包括:患者在的一般情況,存在的問題;B(背景)包括:病史、主訴、入院診斷、已接受治療、入院后的病情變化等;A(評估)包括:病情變化、生命體征、疼痛程度、是否給氧等;R(建議)即:處理問題的建議。SBRA 溝通模式,能夠幫助接班的護理人員提供更準確、及時的患者信息,有利于系統化的傳遞患者病情信息,是一種標準化的溝通模式,有效提高醫療團隊的工作效率[8]。SBRA 溝通模式普遍應用于臨床工作,主要包括:患者轉接交班、護士向醫生匯報病情、護理交接班、護理教育等四方面,可顯著降低交接班問題發生率,確保醫療護理工作的準確和患者的安全。另外,實施SBAR 溝通模式,規范化交接內同和交接流程,要求交班人員清晰交班過程中的思路,使交班內容更為簡單,要求在交接過程中配合良好,及時反應并審查處理問題,進而提高交接班質量和效果,縮短了交接班和實踐。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傳統溝通模式,觀察組實施SBAR 溝通模式,結果為:比較兩組護理工作質量,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比較兩組病情知曉程度,觀察組90.89±8.98 分高于對照組75.31±9.41 分,差異顯著(P<0.05)。比較兩組交接班問題發生率,觀察組2.08%低于對照組7.41%,差異顯著(χ2=18.842,P=0.000)。與傳統溝通模式相比,SBAR 溝通模式在神經外科交班中的實施,可有效改善護理工作質量,提高病情知曉程度,降低交接班問題發生率,進而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護理交接管理中,應用SBAR 溝通模式,應用效果顯著,有效改善護理工作質量,提高病情知曉程度,降低交接班問題發生率,值得應用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