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園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由于功能發育不完善、機體免疫力差等因素的影響,早產兒出生后通常需要被轉移到新生兒監護病房,接受醫護人員周到、科學、優質的針對性護理干預[1]。一段時間后,如果早產兒的各項生命體征達到出院標準,才能被轉移出來。為了能夠在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減少并發癥的出現,需要向早產兒提供細致、耐心的護理服務。基于此,本研究將7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樣本,經對比分析,旨在探討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早產兒共計70 例進行課題研究。根據收治的先后時間,將所有早產兒分為兩組,每組35 例。納入標準:①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②早產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基礎組有男性早產兒18 例,女性早產兒17 例,胎齡34 ~37 周,平均為(35.14±0.92)周。討論組有男性早產兒19 例,女性早產兒16 例,胎齡33 ~37 周,平均為(35.09±0.87)周。將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基礎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討論組應用舒適護理模式,主要包括:①心理護理:為了盡快消除早產兒的陌生感,醫護人員可在護理中多與早產兒進行肢體和語言交流,用手掌輕輕撫摸早產兒的身體或者親密的擁抱早產兒,均能使其產生觸覺刺激,進而增加新生兒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感情。②體位護理:將質感比較綿軟的毛巾對折,形成長條狀,然后將早產兒置于其中,通過“鳥巢式”體位包裹,為早產兒營造舒適、溫暖的生長和休息環境。此外,長期保持同一體位,容易影響早產兒的頸部和頭部的生長,醫護人員應定時幫助早產兒更換臥床體位[2]。③體溫護理:進入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后,醫護人員需要立即采用相關的保暖措施,將早產兒置于密閉式暖箱,并根據早產兒的體重、胎齡等客觀情況,及時調節暖箱內的溫度和濕度。④光線護理:早產兒出生后,應盡量避免強光刺激,以免對早產兒的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醫護人員應嚴格調節重癥監護病房內的光線強度,借助溫箱罩阻隔光源,防止早產兒遭受強光照射[3]。⑤疼痛護理:如需進行吸痰、抽血、注射等活動,應事先在早產兒的四肢上留置靜脈針,以免給早產兒造成疼痛感。操作時,醫護人員要保持輕柔的動作,同時還應密切觀察早產兒的臨床反應。
分別統計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低血糖、喂養不耐受、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討論組與基礎組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組間具有顯著的統計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新生兒的并發癥發生率[n(%)]
早產兒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相對不足,容易遭受各類病原體、細菌、病毒的侵害,進而誘發感染、支氣管肺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并發癥,不僅會阻礙早產兒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5]。
討論組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顯著低于基礎組的22.86%,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中,能夠使早產兒獲得確切的臨床效果,同時還能避免并發癥的出現。通過心理護理、體位護理、體溫護理、光線護理,以及疼痛護理等方式,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的早產兒實施舒適護理,有助于改善早產兒的負面情緒,為其營造溫暖舒適的治療環境,同時還能促進早產兒生命體征的恢復,有效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及效果。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效提升早產兒的生活質量,值得在新生兒科的護理工作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