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尊盛 陳東安 邱佳潮
(普寧市大壩鎮衛生院骨科 廣東 普寧 515345)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加之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導致膝骨關節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以及正常生活。該病屬于是骨科常見疾病類型,主要臨床特征為患者骨關節表現為慢性退行性病理改變[1]。患者群體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既往針對該類患者,主要以西醫方式進行治療。盡管可以產生一定的臨床效果,但還不夠令人滿意。祖國傳統醫學針對膝骨關節炎實施治療,優勢較為明顯,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證型予以針對性治療,有助于從根本上治療病因,進而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促進預后恢復。我院積極開展該項研究,探索分析針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加減逐瘀通痹湯治療的方法及臨床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情況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56 例。所有研究對象均具有《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均在近1 個月內產生反復性膝關節疼痛,均經X 線檢查,確定膝關節軟骨下存在骨硬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緣處出現骨贅等相關癥狀指征,患者自我感覺膝關節活動狀態下具有骨摩擦聲。同時,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風寒濕痹證辯證標準,具有明顯的關節疼痛、動作牽強、腰膝酸軟等相關病征。已對本研究相關藥物敏感、合并其他骨質疾病患者予以排除,同時排除并發肝、腎、心、肺功能障礙以及精神異常等無法有效配合研究者。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予以隨機分組,各28 例。研究組含男15 例、女13 例;年齡51 ~72 歲,平均(63.5±2.5)歲;病程1 ~8 年,平均(4.0±0.6)年;在具體病變部位方面,含左膝9 例,右膝10 例,雙膝9 例。對照組含男17 例、女11 例;年齡50 ~74 歲,平均(64.1±2.0)歲;病程1 ~8 年,平均(3.9±1.0)年;在具體病變部位方面,含左膝8 例,右膝12 例,雙膝8 例。兩組患者上述方面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①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西醫方式治療干預。予以患者關節腔內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643,生產企業:上海景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每次劑量25mg,每周1 次,連續藥物注射5 周。并予以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316,生產企業:湖北愛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治療,每次劑量0.5g,每日3 次,連續用藥12 周。②研究組均在上述西醫治療干預基礎上,聯合實施加減逐瘀通痹湯治療。基礎組方如下:細辛3g,炙甘草6g,當歸、杜仲、牛膝、白芍各15g,雞血藤、薏苡仁各30g。針對刺痛嚴重患者,予以添加蘇木、延胡索、赤芍各9g;針對腫脹情況嚴重患者,予以添加車前子15g、萆薢25g;針對腰膝酸痛以及乏力患者,予以添加淫羊藿9g、枸杞子12g、鹿銜草12g。上述組方予以加水煎熬,完成后取汁300mL,分別于早晚按時服用,每次劑量150mL,每日1 劑。上述方案連續用藥12 周。
①臨床療效情況。痊愈:患者接受治療后,其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完成消失,膝關節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正常。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得以顯著性改善,膝關節能夠正常活動,受限制情況不明顯。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均得以明顯好轉,但其膝關節活動輕微受限。無效:未達到上述要求,甚至病征反而加重。②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分別于治療前以及治療12 周后,觀察并記錄患者的關節疼痛、動作牽強以及腰膝酸軟等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采取0~4 分評分方式實施評價,分數越高,對應其癥狀表現越嚴重。③膝關節功能變化情況。分別于治療前以及治療12 周后,采用WOMAC 評分表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實施評估,分數越高,對應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差。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相應治療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2.86%,顯著超過對照組的71.43%(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療效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接受相應治療干預后,其中醫證候積分及WOMAC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研究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WOMAC 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WOMAC 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研究組 28 20.3±3.7 7.4±1.7 62.8±7.6 20.2±5.6對照組 28 20.5±3.8 13.8±2.7 63.2±7.2 38.6±5.8 t 0.7264 5.7723 0.6237 5.7234 P>0.05 <0.05 >0.05 <0.05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膝骨關節炎病情普遍遷延難愈,復發率高,實施臨床治療具有較大的難度,患者預后普遍較差。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對膝骨關節炎患者實施臨床治療,主要村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感,同時有效恢復其膝關節功能,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條件下,針對該類患者應用西醫方式進行治療,還沒有發現或者發明特效藥物,一般是采取對癥治療方式實施干預。諸如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3]。該方式的藥物能夠直接性地作用于患者患處,通過有效補充外源性透明質酸,以改善患者受損的膝關節功能,緩解其關節疼痛感。短時間內,效果十分明顯。但是,針對患者長時間應用該方式實施治療,不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而且一旦停止用藥,將導致病情復發遷延,影響患者預后。
祖國傳統醫學按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將其納入“骨痹”以及“膝痛”范疇,認為針對老年患者而言,其年紀普遍較大,相關機體功能均發生明顯下降,由此導致經患者的肝血不足、腎氣虧虛、骨節失養。針對該病,中醫治療主張重點為通經活絡、補益肝腎[4,5]。本研究所使用的逐瘀通痹湯中,細辛可以有效祛風止痛、溫肺化飲;炙甘草能夠有效抗炎祛風;杜仲可以有效益補肝腎、強筋健骨;當歸能夠產生明顯的補血活血、通經止痛功效;白芍能夠養血柔肝、平抑肝陽;牛膝可以實現逐瘀通經、補肝益腎、強壯筋骨、引血下行臨床效果;雞血藤可以活血補血、祛瘀止痛、舒筋活絡;薏苡仁能夠產生明顯的健脾除痹、利水滲濕、散結解毒效果。上述藥物聯合使用,能夠共同產生明顯的祛風止痛、逐瘀通經、補肝益腎臨床療效[6,7]。
本研究中,對照組均接受常規西醫方式治療,研究組均在西醫方式基礎上聯合實施逐瘀通痹湯加減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相對較高,且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以及WOMAC評分均明顯較低。這表明和單純的西藥治療比較,聯合逐瘀通痹湯加減治療,可以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綜上所述,針對膝骨關節炎患者應用加減逐瘀通痹湯治療,可以產生明顯效果,有助于促進患者盡快康復。該方法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