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吳婉君
(柳州市中醫醫院 廣西 柳州 545000)
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成蟲寄生于人體的肝膽管,可導致消化道癥狀,嚴重者可致膽管癌,是危害人體的重要寄生蟲[1-3]。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以血液和腸黏膜為食從而引起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貧血、營養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嚴重的鉤蟲感染可導致患者消化道出血[4]。寄生蟲經過多年的防治,目前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5-6],從而當患者出現貧血或消化道不適時,臨床醫師很容易忽略寄生蟲的感染。本文報道1 例肝吸蟲和鉤蟲混合感染導致患者貧血的案例,望廣大醫務人員重視大便鏡檢對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的重要性,并警惕多重寄生蟲感染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患者,女,52 歲,農民,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人,10 余年前確診為腎病綜合征。1 月余前雙下肢水腫加重伴尿頻尿急,腰部時有酸痛,遂到三江縣某醫院住院治療,查尿常規:蛋白1+;24 小時尿蛋白5.29g/24h;血常規: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1.4%、淋巴細胞百分比16.4%、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8%、血紅蛋白96g/L。經對癥治療后尿頻尿急、腰部酸痛癥狀稍減輕,出院仍有雙下肢水腫及貧血,現為求系統診治,遂到本院急診就診,急診擬“水腫伴貧血”收住腎病科。入院癥見:雙下肢水腫,晨輕暮重,伴困倦乏力,尿量減少,尿頻、尿急,無尿痛,大便未見異常。
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 余年,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Ⅱ聯合厄貝沙坦控制血壓。
體格檢查:神志清楚,精神可,輕度貧血貌,頸軟,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擴大,聽診心率70次/分,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無腹部靜脈顯露曲張;腹肌柔軟;腹部無壓痛;無反跳痛;腹部無觸及包塊。右腎區叩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4 次/分。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該患者基礎疾病多,病情復雜,入院后完善各項檢查。2019.02.21 查血液分析:血紅蛋白(HGB)92g/L,嗜酸細胞百分比(EO%)6.6%;肝功能:總蛋白(TP)47.9g/L,白蛋白(ALB)25.2g/L;血清鐵三項檢查:血清鐵(Fe)3.5μmol/L,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42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8.3%。
經對癥支持治療1 周后復查肝功能:2019.02.28 查總蛋白(TP)57.0g/L,白蛋白(ALB)29.0g/L;血液分析:淋巴細胞百分比(LYM%)18.30%,嗜酸細胞百分比(EO%)9.8%,血紅蛋白(HGB)95 g/L,紅細胞比積(HCT)29.9%,平均紅細胞體積(MCV)61.4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19.6pg,紅細胞分布寬度(RDW-CV)19.9%。
患者下肢水腫癥狀減輕,可平臥休息,但貧血改善不明顯,考慮除了腎性貧血,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貧血。患者嗜酸細胞百分比升高,加查大便常規:生理鹽水涂片法查見肝吸蟲卵(圖1)和夏科雷登結晶(圖3);飽和鹽水浮聚法查見鉤蟲卵(圖2)。

圖1 肝吸蟲卵10×40

圖2 鉤蟲卵10×40

圖3 夏科雷登結晶10×40
追問病史,患者既往有食魚生史及下地勞作史。由于本院吡喹酮片及阿苯達唑缺藥,囑出院后到當地醫院用藥治療肝吸蟲和鉤蟲感染。10 天后電話隨訪,患者訴口服打蟲藥3 天后查大便未檢到肝吸蟲和鉤蟲卵,而后又連續查了兩次亦未見有;5 天后復查血常規:血紅蛋白升高到110g/L,嗜酸細胞百分比(EO%)4.6%。
近年來,廣西地區隨著其經濟的發展、新農村的建設以及公共衛生教育的普及,寄生蟲感染檢出率大幅度下降[7]。但廣西為亞熱帶地區,氣候潮濕溫暖,有寄生蟲繁殖的自然條件[8-9]。廣西地區有食用“魚生”的習慣,食入“魚生”易感染肝吸蟲,因此,醫務人員需要仔細詢問患者的“魚生”史,警惕肝吸蟲感染。由于鉤蟲感染率的降低,臨床醫生容易忽略該病可以導致患者貧血[10],因此對于貧血患者要警惕鉤蟲感染。本例患者不明原因貧血,采用飽和鹽水浮聚法,檢出鉤蟲卵。綜上希望廣大醫務人員重視寄生蟲感染并加強這一方面的業務培訓,在大便常規檢查鏡檢時請務必低倍鏡看完全片,并適當應用飽和鹽水浮聚法,以此提高寄生蟲的檢出率,降低寄生蟲感染給患者帶來的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