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嫻 柳 亮*
(廣西醫科大學 廣西·南寧 530021)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認識能力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評價既是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學校教育評價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1]而學生對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滿意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情況。為更好推動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建設,本研究選取廣西某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其對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滿意度,并分析影響因素,為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提出相應建議。
本次調查選取廣西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問卷對廣西醫科大學2-4 年級在校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認知度、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體滿意度、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設計及教學評價結果反饋方式滿意度等。調查問卷經預調查,修正后進行正式調查,共收回問卷1150 份,剔除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140份,有效率99.1%。
在具體調查對象的選取上,為使調研結論具有普適性,樣本采用分層抽樣選取某醫科大學2-4 年級,每年級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150 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經統一培訓合格的班級信息聯絡員,使用統一的指導語,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問卷。
采用Epidata3.1 統計錄入軟件對收集的問卷信息進行錄入整理,運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描述性統計;(2)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秩和檢驗。
本次調查的1140 名本科生中男性321 人(28.16%),女性819 人(71.84%),男女比例為1:2.55;二年級405 人(35.52%),三年級491 人(43.07%),四年級244 人(21.40%);醫學專業學生768 人(67.37%),非醫學專業學生372 人(32.63%)。詳見表1。

表2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體滿意度*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了解程度交叉表

表4 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總體滿意度單因素分析
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很了解的被調查者中,43.52%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體滿意度為滿意,28.7%表示較為滿意,2.78%表示不滿意;在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了解的被調查者中,17.65%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體滿意度為滿意,41.65%較為滿意,0.94%表示不滿意;在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不了解的被調查者中,7.95%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體滿意度為滿意,25.00%較為滿意,27.27%表示為不太滿意,4.55%不滿意。詳見表2。
經過SPSS 秩相關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225,p=0<0.05,按=0.05 可認為總體相關系數不為零,認為不同了解程度與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總體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了解程度越高,總體滿意度相對越高(表3)。

表3 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了解程度與總體滿意度相關性
將總體滿意度劃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項目(將滿意度按等級賦分,滿意=5 分、比較滿意=4 分、一般=3 分、比較不滿意=2分、不滿意=1 分。得分<4 分為不滿意,得分≥4 分為滿意)對影響醫學院校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總體滿意度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性別因素外,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身份的醫學院校在校學生的總體滿意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4。
對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滿意度的子項目(分別是評價效果滿意度、評價指標設計滿意度、評價組織滿意度、評價主體滿意度、評價結果反饋方式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醫學院校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總體滿意度得分為(3.53±0.98)分,各項目得分最高的是:對評價效果的滿意度(3.65±0.84)分,得分最低的兩項分別是: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反饋方式滿意度(3.38±0.99)分以及課堂教學評價內容滿意度(3.41±1.09)。詳見表5。

表5 醫學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綜合滿意度分析
學生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了解度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且呈正相關趨勢,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了解的學生對其總體滿意度較高,說明這部分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信息,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有了較理性的認識,對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能更好理解并加以利用。高校應加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宣傳力度,運用座談會、建立線上平臺、知識競賽等一系列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意義、實施與組織、體系的建設以及要求等有所了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性,促使教師教學水平有所提高、并提升學生學習質量。達到一個以評益教,以教益學的良好發展評教環境,推動教與學的良性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對象中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反饋方式滿意度最低,滿意度得分為(3.38±0.99)分。反饋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環節,一是通過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反饋,可以使教師對自身教學技能、對教學效果從橫向和縱向進行比較并反思自身教學存在問題,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二是教評教結果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詳實的參考數據資料,使教學管理人員對教師教學質量方面的問題有一個充分的、理性的認識,為提升教師教學提供決策依據。[2]三是使教師和學生進一步了解“教”與“學”存在的優勢和問題,推動教師和學生進一步發揚其優點,找出自身不足,教學相長,相互彌補、相互促進,形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共同體。[3]然而,目前缺少有效的反饋機制。從反饋內容上看,反饋內容僅顯示分數或等級結果,較為簡單模糊,并未對結果有一個科學清晰的說明。從反饋形式上看,評教結果最終僅僅是評價的等級告知,并且只反饋到學院方和教師。對學生而言,由于無法看到評教結果,于是對評教工作缺乏“參與感”,易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產生消極對待的情緒。因此,建立一個完善及時的反饋機制至關重要,其一是在對結果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時,不再是簡單的對數值的排序,而應該根據評價數值結果,同時綜合考慮教學規模、課程性質、學生學習自評程度等因素帶來的影響,[4]最終形成一份具體的分析報告,并附上一份詳細說明以及相應的建議。其二是及時公布評教結果,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積極開展教師教學改進、教師改進工作報告會等。同時邀請學生代表參與教師評教結果反饋交流會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改進提升督促。既促進教師及時根據評價結果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又增加學生對評教工作參與度,引起學生對評教工作的重視。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滿意度較低,僅為(3.41±1.09)分。目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方面都傾向于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但事實上,教與學二者相互獨立,相互依存。為更好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醫學院校應完善評價內容中對學生“學”的評價,對相關評價體系指標從教學方案設計、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效果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補充。同時,改變以評“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滲透以評“學”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理念;[5]在教學設計評價指標方面,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學習增長的需求來確定;教學實施評價指標方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改革。在教學效果評價指標方面,以學生問題為出發點,形成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