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君
摘 要:跨學科討論,自然是一件較為繁瑣、復雜的事情,但我們不可否認,學科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牽連和聯系,它們互相激發、碰撞。舞蹈與建筑這兩門同為空間藝術,對于這兩者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它們之間互為補充、相互受益的部分,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跨學科的運用與實踐,促進研究的進步。
關鍵詞:舞蹈;建筑;跨學科
一、以建筑視角談舞蹈
筆者采訪了一位業余時間兼修民族舞的建筑師,她親身體驗了兩門學科的相互交叉影響。從事建筑工作并同時熱愛舞蹈的她表示:舞蹈和建筑,最基本的相通處是都有各自的基本功,必須嚴格修習,這也是每一門學科的奠基石。比如學舞蹈的時候,老師會從基本的動律體態開始教授,強調日常反復的訓練,而不會一上來就教花式動作。建筑設計亦是如此,經過長年系統訓練,最根本的還是講究基本功要到位,例如做好建筑功能上的細節和流線是極為重要的。舞蹈和建筑一樣,只有內部扎實了才能去美化外表。建筑的外表裝飾就如同舞蹈的技術技巧,呈現出不同難度、不同風格。而無論是建筑還是舞蹈,打好基礎才能更好去發揮和運用。其次,我們必須認可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
在氣韻上,民族舞中的“藏住和中正”,對建筑也有所啟示。譬如扎哈的建筑風格,看似是很夸張,曲線突出,甚至有人會評價其帶有“妖氣”,但在工作細節上,扎哈建筑首先強調的是內部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然后滿足基本的功能性,讓建筑擁有充分內涵后才去考慮外部的造型。一座真正有氣質、不俗氣的建筑作品,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舞蹈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以舞蹈視角談建筑
筆者自身修習了多年舞蹈,包括民族舞、芭蕾、現代舞等,作為用身體感知世界的舞者,筆者從“三位一體”的概念做引入。表演藝術中的三位一體是指在表演藝術創作中,創作者、創作的工具和材料、創作出的最終作品,統一于演員自身。這也是舞蹈與建筑最大、最本質的不同,舞蹈的呈現主體是演員,而建筑的呈現主體是物。所以舞蹈突破的是身體的極限,我們必須使身體具有靈活度、柔韌性、耐力、承受力等身體素質,從而呈現視覺上的美感,而建筑首先要突破思維的極限,即思考如何創意、如何布局、如何設計。
另外,舞蹈與建筑都融合了各自的文化藝術內涵。芭蕾舞講究開繃直立,古典舞汲取了戲曲、武術等元素,講究氣韻合一,很多動作都是舒展包容的,而建筑設計也有其文化理念和風格。
(一)環境舞蹈
不得不提的是“環境舞蹈”這個概念。在當代舞蹈藝術中,環境舞蹈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舞蹈和劇場不再是必然關聯的,舞蹈場景可以是田野小路、摩天大樓、客廳一角等等,有空間的地方,就有舞臺。表演者在空間內以即興表演的形式反映出對城市、建筑、環境等等的感知,并借助圖片或視頻對表演加以記錄,促使人與城市環境、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建筑環境等關系得到充分凸顯,使觀眾在觀賞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領悟生活的本質。
(二)與城市共舞
廣東現代舞團與廣州塔合作,于世界舞蹈日以“舞動城市地標”的方式,通過直播為我們展現了當代藝術的自由氣息和獨特魅力,展現了舞蹈與建筑的共通性,彰顯了城市發展新風貌。舞蹈的形式是舞團結合廣州塔特別的環境而量身打造的環境舞蹈。舞者們在450米高的塔頂戶外觀景平臺翩翩起舞,在“城市客廳”起舞,在樓梯、走廊、露天水池起舞,以經過特別設計的具有熱情和感染力的現代舞,在廣州塔內不同空間的呈現,創造出了和諧融洽之美,彰顯了“舞處不在”,讓舞蹈與生活環境更為緊密,讓舞蹈藝術和建筑藝術深深融入在當代人的城市生活之中,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座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
廣州塔總高度600米,是世界上腰身最細、施工難度最大的建筑。其外框由24根鋼柱和46個橢圓環交叉構成,形成鏤空、開放的獨特身軀,仿佛在三維空間中扭轉變換。將舞臺從劇場延伸到城市建筑,舞者舞動的身姿與被稱為“小蠻腰”的廣州塔結構交相呼應,讓我們身臨其境,更加近距離感受到舞蹈藝術與現代建筑的自然融合。
三、舞蹈與建筑的對話
每個學科都有它的“術”和“道”?;竟蛯W科功能是“術”,最終到達的藝術感和哲學性是“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學科之間的幫助和刺激影響上,更加能夠推動跨學科的運用與實踐。譬如,更了解身體和行動的設計師,會對空間的功用性有更好的感知,也會在設計時多一些靈感來源。建筑作為一種凝固的載體和素材,本身就是舞蹈靈感的來源,比如說雕塑對于形象和美感的啟發,比如各類建筑也可以成為舞蹈表達的舞臺。歸根到底,舞蹈與建筑都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共同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一)舞蹈對建筑的現實運用與實踐
舞蹈性思維的運用會讓建筑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形象,給人帶來美感,這種創新流派也充分體現了建筑師們對藝術的美好追求和探索。在當下,我們也看到許多的建筑體和設計,已經有“動態”的趨勢。
上海外灘金融中心:該中心移動的“紗簾”十分抓人眼球,既如中國古代冠冕,又似西方豎琴,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古典又大氣。三層金色幕簾在音樂演奏下,猶如舞者翩翩起舞,大家稱之為“會跳舞的房子”。
迪拜旋轉摩天大樓:這棟大樓約有420米,80層,每一層樓都能獨立360度旋轉,它們各自呈現出一定的扭曲狀態,在不同接觸面相互觸碰,90分鐘會轉完一圈。在旋轉時能夠組成不同的形狀,使得這座樓的姿態可以千變萬化,加上夜間燈光變換,整座摩天大樓成為了在空中舞蹈的“奇幻舞者”。
當建筑能夠“動”起來之后,在外觀上它仿佛就變成了一個“舞者”,變成了一個“生命體”。而如今,已經普及開來的智能家居,自動化服務系統,正逐步深化建筑的智慧性。誰能斷言,未來的建筑就一定沒有生命呢?
(二)建筑對舞蹈的現實運用與實踐
同時,建筑也給舞蹈創作帶來靈感。舞蹈里很多具有造型感、雕塑感、美感和質感的動作來源于我們的繪畫和建筑藝術。建筑設計對舞蹈的推動作用即是人化于境。這個境可以是精致的舞美設計、舞蹈動作設計,也可以是真實的情境再現。放眼近年來驚艷眾人的舞蹈藝術作品,無不擁有精美絕倫的“境”。
“一帶一路”文藝晚會敦煌舞《千年之約》:輝煌的千佛洞,一幅幅精美的壁畫,加上舞者們配合高科技影像設計創作的舞蹈,為我們呈現出一個絢麗的敦煌盛景,展現了美輪美奐的絲路風情,這無不是建筑與舞蹈的完美融合。
G20峰會的水上芭蕾:水上《天鵝湖》是一個絕美的創意實景演出。在著名的杭州西湖,舞者們在水中立起足尖,一只只“白天鵝”踏浪而來,加上舞美設計和影像特效,呈現出一場精彩絕倫的夢幻藝術作品。
這樣融人于境的舞蹈作品,是珍貴且具有保存和收藏價值的,它印刻了一個時代、一座城的瞬間、永恒之美,為建筑史和舞蹈史增添了雙重的濃墨重彩。
(三)如何運用與實踐
建筑最基礎的功能性作用帶我們回歸到了藝術的起源。藝術源于面對自然,面對自我,希望能通過其方式改變現狀、改變利益和負面情緒。舞蹈與建筑一樣,不僅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雅俗共賞的極具表達情感抒發性質的一種生活藝術。從原始社會,大家通過肢體去表達情緒,去祈求好運到現在,我們不應將舞蹈困在劇場,不應將建筑定格為靜態、脫離藝術本源的表達性質。我們應該使其繼續發揮功能性的作用,去表達、去展現我們的生命特征,從這點出發,去思考如何能使得大家在生活中去強化人體生命活力,尤其是在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生活變得更便捷,但卻缺乏與身體有關的體驗的電子生活時代。對于舞蹈,讓身體與空間接觸能使之成為一個能量體,保持在不同空間的運動接觸,能使身體去表達和釋放。對于建筑也是一樣,人在空間里的行動與靜止、常規互動與意外沖突等等,種種關于身體的感知、與身體的關聯都可能推動建筑更好地設計。
環境下的舞蹈表演具有隨意性、即興性,更具人文氣息,貼近生活。藝術根據受眾需求在改變,人們的需求已從單一平面到立體穿越式再到還原當下情景沉浸式,進行了越來越高層次的發展,5G以及VR的到來會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體驗感是受眾永恒不變的、無限發展的追求。我們的舞蹈與建筑設計,都需要在滿足功能性作用后,去加強大眾的體驗感。現在許多建筑的概念性已經超過了實用性,適合“打卡”,不一定適合駐足享受,其設計過程里一定出現了對身體需求感知的缺乏。
技術互通。舞蹈的創作方法和建筑的設計方法可以互為借鑒、互為轉化。例如編舞需要涉及動態切入,需要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形態、觀察考量空間關系、融入多種文化元素,這些與建筑是相通的。我們設計建筑,也需要多去觀察生活中物體形象、人們的生活需求、空間布局、空間關系,并融入多元文化和理念。舞蹈創作時注重動作的三個度,即速度、力度、幅度,我們在設計“會舞蹈的建筑”時也可以參考這三個度,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建筑在符合建筑功能性條件下有一個均衡的運動規律,讓我們的動態趨勢呈現出一個合理、舒適的變換,等等。
四、結語
建筑的動態趨勢即“生命體”特征,還有舞蹈的靜態美即“瞬間即永恒”,無不是建筑與舞蹈的結合而產生的新式藝術作品,并通過文字、圖片和影像去加以記錄、完善。舞蹈與建筑之間互相擁有許多啟示空間,建筑無處不在,舞蹈無處不在,真聽、真看、真感受,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屬于自己對于兩者的理解和判斷,但我們更應多去關注這兩者是如何互為受益的,才更具現實運用意義。
參考文獻:
[1]譚洪濤.環境舞蹈的藝術魅力[J].歌海,2009(4).
[2]非亞.建筑舞蹈:霍爾的當代MOMA[J].廣西城鎮建設,2012(7).
[3]孫繼國,馬國柱.造型藝術的審美心理闡釋:論建筑·雕塑·舞蹈的審美特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6).
[4]洪新.讓建筑和舞蹈藝術渾然天成[N].建筑時報,2012-10-29(7).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