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
摘 要:對于城市規劃與建設來說,體現城市人文風韻已經成為城市規劃者重點關注的課題,同時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對于城市來說,建筑又是體現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很多城市都對當地遺留歷史建筑以及建筑群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研究。基于此,人們也發現歷史街區中遺留歷史建筑仍然需要有效的保護,從而能夠有效延長這些建筑的使用壽命,為人們帶來更為豐富的文化體驗,并為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因此,文章對歷史街區中遺留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發展進行了相關探討,旨在為后續城市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快速擴張和翻新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城市歷史和環境的延續。城市空間建設和城市改造總是重復最經濟的方式,即推倒和重建,許多歷史建筑、風貌建筑和歷史環境在城市中被摧毀,導致城市風格和特征改變、城市文化消失、城市環境惡化。換句話說,城市趨同化日益嚴重。文化街區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性,城市的更新和保護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街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目前城市歷史建筑的處境十分尷尬。基于此,本文討論了歷史和文化街區的現代化以及保護問題。
一、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目標及原則
(一)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的目標
1.保護歷史風貌
歷史文化街區的特征是歷史美學下的藝術交錯,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價值觀的最直接表現。因此,在歷史街區保護工作中,保護歷史風貌是重要目標之一。在保護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需要從建筑尺度、形式、色彩、風格等角度采取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2.延續傳統文脈
歷史文化名城是根植于城市中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形態,是城鎮中歷代精神文明的顯現,歷史文化街區并不是因為時間的久遠而具有歷史性和傳統性,它對傳承下來的文化和精神有著永久的包容力。城市的背景因其文化的延續而變得清晰起來,這就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文脈。
3.提升生活品質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文化街區本身的功能及設施將很難滿足實際的需求,因此我們在實際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否則將導致歷史街區與時代發展脫節,進而影響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很難滿足城市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4.振興經濟活力
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歷史文化街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其商業業態也處于相對低級的狀態。具體來說,即商業價值較低,不具備較大的規模。因此,很多歷史文化街區很難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我們就需要對歷史文化街區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促進其經濟業態的發展與轉型,讓街區處于充滿活力的狀態。
(二)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原則
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在實際保護工作中,我們需要將歷史文化街區看做一個整體,并且從色彩、風貌等角度讓其保持統一,由此可見,應該從整體環境風貌上對街區進行保護,而不是片面地對歷史建筑、文物建筑展開保護,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對街巷、公共空間、建筑等街區肌理要素進行保護;其次,我們應該將歷史文化街區看成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在保護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城市技能,從而讓城市整體發展規劃與街區的發展能夠保持一致,另外也需要將街區與城市其他系統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
延續性原則。城市的歷史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有著突出的表現,同時也有效傳承著城市歷史文脈。因此,歷史文化街區所具有的人文環境、風貌環境將成為后續保護的重點。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將歷史時期遺留的文化痕跡保護起來,從而讓歷史文化特征以具體、直觀的形式延續下來。另外,也需要將街區的文化精神以及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持續性作為重點保護要素,從而讓街區具有完整的歷史脈絡,保證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協調性原則。在保護工作中,需要明確城市與市民需求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能夠在改善城市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讓城市環境的風貌得到有效保護。由此可見,堅持協調性原則能夠讓城市整體風貌處于和諧發展的狀態。因此,過去所采取的破壞街區環境風貌以及調理結構的方式,必然會被淘汰舍棄。
人本主義原則。在實際保護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人為本,也需要將相關的基礎設施以及功能融入街區之中,從而能夠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的實際需求,并讓人們的情感能夠與街區相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借助街區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讓街區具有豐富多樣的場所感,進而讓城市空間的歷史氛圍、文化氛圍得以增強,并讓城市空間變得更為舒適和安全,也讓人們獲得歸屬感。
逐步整治原則。歷史文化街區本身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體系,因此重建其肌理就顯得十分重要。但是,在實際保護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尊重其融合時間,街區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拆大建的保護模式,將必然會給街道帶來一定的破壞。因此,在實際保護過程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讓街區的風貌得以還原。
二、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策略
(一)街巷格局的更新保護
街道結構的保護延續了城區的風貌,以街區歷史為基礎,是目前歷史文化街道保護的一個特色。我們可以在更新和保護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或者通過破壞城市原始形態的特征,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道路協調、交通流協調、城鎮總體高度控制、城市建筑色彩整體調整等方面提出了更新與保護的動態平衡策略。
(二)建筑肌理的更新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一些優秀歷史建筑處于自然老化和人為破壞的狀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破損以及功能落后的情況。因此,這些建筑需要一些保護和更新。我們需要對區域內的建筑進行分類,對于不同類型的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從而讓區域內的建筑物以新舊整體協調的狀態展示在人們面前。同時應該合理使用傳統或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提高建筑使用質量。
(三)公共空間與綠化的更新保護
公共空間和綠化設計非常重要,能夠有效提高街區的活力,改善街區的環境質量,促進人們的交流。街道模式的更新和保護,為激發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此,為了達到提高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和環境質量的目的,對公共空間和綠化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設計。因此,為了通過整備公共空間環境和配置綠色來提高空間質量,豐富空間體驗,在設計路徑上可以適當地添加節點。為用戶創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和交流環境,以滿足城市居民精神品質追求,創造更高質量的生活。
(四)業態結構的更新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保護,除了對街區物質形態的更新保護外,還需要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符合計劃的業態結構調整,只有將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保護工作與城市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恢復和完善城市功能。恢復城市經濟,增強城市活力,促進城市繁榮,使這些古老建筑更好地保持生命力。
(五)建筑更新保護措施的選擇
對于不能移動的文物或者建筑,不可以進行控制保護,可以選用修繕的方式。但是在修繕過程中,不能隨意改變其原有的使用性質、外觀等,同時也不能隨意對其進行拆除、改建。對于街區內的一般建筑,我們可以遵循街區原有機理,對其進行更新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將與傳統建筑所用材料相對一致的材料作為首選,從而保證一般建筑在更新保護后能夠與整體環境保持協調的狀態。另外,也可以提取出街區內墻身裝飾、屋頂形式等體現街區文化特征的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入建筑中,促進街區景觀一體化的形成。對于街區內質量受到嚴重破壞的建筑,應該對其進行評估,考慮是否采取拆除的措施,這樣做能夠有效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在建筑拆除后,需要按照建筑自身的體量大小予以重建、還原。
三、結語
街道結構的更新保護政策具體包括街道交通線的調整,以此為基礎控制街道整體的高度和顏色。分層保護和建筑更新保護措施是建筑保護中常用的方法,增加空間節點,是進行空間綠化、公共空間保護的有效措施。想要提升街區的整體環境質量,還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保護:第一,對區域定位功能和業態結構調整進行更新保護;第二,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保護進行梳理,構建起完善的框架體系,從而為歷史文化街區后續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第三,也需要深入研究各個城市城區肌理,并從城市本身的歷史文化特征入手,對保護體系進行分析和討論。
參考文獻:
[1]霍蘇月.基于風貌協調視角的廣州黃埔古港古村舊廠房改造的景觀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2]葛中斌.襄陽陳老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傳承的適宜性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9.
[3]余雷.基于城市肌理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設計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9.
[4]何亮.文化導向下臺北大稻埕歷史街區復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5]王麗.濟寧市竹竿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9.
[6]左偉琛.富含文脈要素的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框架研究[D].安徽建筑大學,2019.
[7]駱凱.北京大柵欄歷史街區街道景觀研究及其保護[D].北方工業大學,2019.
[8]王瑞雪.歷史街區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9]張璠.基于GIS分析的景德鎮古窯區空間要素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9.
[10]張玉晟.歷史街區中經租房的空間演變與利用對策[D].東南大學,2019.
[11]史煜.影像記憶中的20世紀西安明城區建筑特征演變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9.
[12]李文陽.青木川古鎮歷史街區保護與修復設計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9.
[13]艾茜.中意歷史街區保護與再利用的比較與探研[D].中原工學院,2019.
[14]朱一雷.基于當下歷史保護視角下老城區的重構[D].武漢紡織大學,2019.
[15]張雅婷.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策略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9.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