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芮 尚金帥
摘 要:文章通過對湖南省湘潭市河街老碼頭文創街區設計的研究,分析碼頭遺址與文創街區的結合開發方式,思考歷史遺留物如何通過改造再次利用于文創街區的建設中,重點剖析了文化創意街區的發展特點,探討碼頭遺址與文創街區的結合開發對傳承歷史記憶、塑造濱水景觀空間、復興城市文化的積極作用。文章從歷史遺留物如何與創意街區結合發展、湘潭河街老碼頭文創街區如何與歷史遺留物結合發展兩個角度出發研究論述。
關鍵詞:歷史遺留物;碼頭遺址;創意街區;再利用
在近年城市快速發展下,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城市文化建設緊密相連。文化創意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促進了城市文化復興建設。面對這一熱潮,國內外出現了一系列以工業遺產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園。在我國,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中心城市都有由舊工業廠房或建筑改造而成的創意產業園。同時,雖然目前對于城市濱水區舊工業區更新和后工業景觀更新研究較多,但很少將城市碼頭獨立設計為文創街區。
一、歷史遺留物文創街區的結合設計
(一)歷史遺留物的再利用
歷史遺留物的再利用可以通過對歷史遺留物整體的元素提取、符號的挖掘,找尋創意園區的發展特色。通常包括體量較大的廠房建筑以及構筑物,還有一些微小的零部件和裝置構件。這些元素被再利用于園區建設,在建筑細部,或者是景觀小品的設計中體現,成為街區的整體背景元素。
通過對塑造公共空間、建筑組合形式、景觀序列組織來還原和重塑場所記憶,使人處在其中就能感受其過去的輝煌,喚醒其場所記憶及歸屬感。歷史遺留物所在的地方,往往都藏著一段記憶,它包含著過去的發展歷程,也承載著人們對這個地方的記憶。如何挖掘其中內涵和靈魂,通過對歷史遺留物的再利用來塑造街區氛圍是改造更新關注的重點。
(二)創意街區的景觀要素打造
通過對遺留的建筑進行部分的拆除、重組,打造適合創意街區的發展空間。往往這些遺留建筑體量與內部空間較大,可以靈活進行空間分割,進行多種創意組合。在建筑外立面處理上可以采取舊元素的提取,保留部分原有的材料和肌理,做舊處理可以勾起人們的回憶。同時,構筑物等大體量結構可以作為重要的標志物節點,作為重點景觀要素打造。
公共空間的環境營造對人們的感知影響尤為重要,當我們行走于一個創意街區時,在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引導下對這個公共空間環境產生歸屬感。通過對視線、空間感受的分析,把握打造公共空間的尺度,改進原有的空間格局,對景觀環境品質進行整體提升。打造積極的公共空間,提供給人們交往、休閑娛樂的場所。
(三)提取文化資源特質
文化作為創意街區發展的內涵,應該結合現有的資源去打造開發。濱水碼頭的景觀、建筑物、構筑物和設備承載著城市碼頭文化發展的歷史,是城市中獨特的人文景觀資源。老碼頭區的舊倉庫、廠房、鐵軌、煙囪、水塔等工業建筑物、構筑物等歷史人工要素,常常是工業遺址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標志物。挖掘歷史遺留物的文化資源特質,對保護和再利用歷史遺留物有重要意義。
二、湘潭河街老碼頭文化創意街區設計的研究分析
(一)區位及概況
地塊位于湘潭市河西老城區濱江風光帶,周邊為湘潭市老城區,地塊距離窯灣老街約1公里,靠近雨湖公園和城正街歷史街區。龍門吊碼頭濱江區域占地1.9公頃,地塊前面是湘潭河街黃龍碼頭。龍門吊碼頭在解放前曾是主要經濟活動的商業街區,承載貿易、市民生活等功能,解放后建成大型集裝箱碼頭,提供現代物流業運輸等交通功能,現保留特色歷史遺留物龍門吊機及部分辦公用房。
(二)設計背景
地塊位于河西濱江風光帶,規劃對其定位為打造建設成為千里湘江第一灣的5A級景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地段,它是一張湘江濱江風光帶的城市名片,也是特有的濱水重要景觀節點。帶著湘潭河街老碼頭的記憶,營造屬于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間,打造高品質的5A景區是對該地的挑戰。
(三)定位及功能分區
通過對周邊地塊歷史遺留物的保留,重塑河街老碼頭記憶,在建筑、景觀、空間等方面挖掘場地文化,激活場所空間,賦予其藝術展覽、文創、商業娛樂、創意辦公等復合功能,創造有活力的街區空間。內含展覽、畫廊、咖啡館、主題餐吧、集裝箱建筑群、復合藝術館、影像工廠、老碼頭體驗館等。主要功能分區有特色商業街區、創意產業區、文創辦公區、濱江休閑區,以湘潭老碼頭工業文化為特色,復興場所記憶,打造集遺址休閑旅游、創意文化商業為一體的城市公共活力空間。
(四)建筑組合策略
通過對龍門吊集裝箱的保留,在建筑風格上局部采用集裝箱式建筑堆砌,以還原河街集裝箱碼頭的場所記憶,利用廢棄的集裝箱進行重組和改裝,改造成咖啡館、創意市集等。集裝箱文化廣場區的建筑采用小體量組合,打造有趣味性的建筑空間,復原碼頭記憶。同時,架設空中廊架串聯各建筑之間,使人在垂直空間的體驗感更為豐富。建筑布局強調小尺度空間圍合,平均層數為兩層,以保持宜人的空間尺度,注重傳統空間的營造和肌理的延續。建筑立面簡潔大方,統一由明快色彩加以赭石色、深灰色等較厚重的色彩點綴。材料采用混凝土結合磚石,局部采用賽鋼板、玻璃幕墻等,將現代風格與傳統融合,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圖1)。
(五)公共空間的營造
思考如何通過對公共空間的塑造、建筑的組合形式、景觀的序列組織來還原和重塑場所記憶,使人處在其中就能感受其過去的輝煌,喚醒其對場所的記憶及歸屬感。創意街區在空間組合上應盡量豐富,以街坊空間為主,結合線性空間以及組合型院落,圍合大的廣場空間,形成空間體驗的多樣化,創造富有層次的空間體系。整體街區空間以街坊肌理為主,在商業中心可設置較大的廣場,便于人流的疏散和聚集。
街區整體高寬比在1∶3到1∶1之間,其中1∶2的街道尺度宜人,用于打造適宜步行的創意街區。在體量較大的廠房建筑圍合空間中,結合下沉式廣場設置露天電影院,為人們提供娛樂休憩和停留的場所,打造有活力的公共空間。
對于歷史遺留物龍門吊的廣場空間營造,采用開闊和連續的空間。作為街區內重要標志物,以及濱水地區的景觀節點,要求龍門吊廣場視線開闊,與街區內的空間要形成對景。因為街區與廣場之間有4米高的防洪堤阻礙視線,故設置了空中連廊(高4.5米,寬2米)。人們行走在二層連廊空間時可以直視龍門吊,也可通過二層連廊以及建筑內部通向龍門吊廣場,使其發揮景觀視線的滲透和過渡作用。
(六)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營造
湘潭的“總市”文化歷史悠久,“總”作為湘潭特有的碼頭場所空間,包含著湘潭豐富的歷史文脈和地域文化,對歷代的影響較大。過去的湘潭人在各“總”之間交往貿易,形成各個極具生活氣息的濱水活動空間。本地塊為湘潭河街碼頭周邊區域,解放前曾與“十三總”碼頭共同構筑集布店、百貨店、酒家為一體的商業街區,1992年由國家投資建設成為千噸級集裝箱碼頭,現在僅保留一個歷史遺留物龍門吊機和航運公司辦公樓。碼頭歷史遺留物更新除了對場所的建構筑物等的保護與利用外,還應充分挖掘場所的歷史文化,提升景觀風貌品質,傳承湘潭悠久的歷史文化。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歷史遺留物改造成為文創街區的設計進行研究,證明如何將兩者有益結合是當今文創產業發展的一大研究方向,歷史遺留物改造角度下的創意街區在保護工業發展歷史文脈的同時如何營造出有內涵的城市活力空間,分析了歷史遺留物利用下創意街區發展的幾種形式。湘潭市河街老碼頭文創街區設計保存了碼頭歷史遺留物龍門吊及其江岸景觀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發展成為文化創意街區,保留人們對河街老碼頭的記憶,修復老碼頭的場所感,場地內的龍門吊機以及工業設施是重要的人文景觀要素,再利用這些元素,能使老碼頭創意街區更有歷史感和紀念性氛圍。
綜上所述,通過對歷史遺留物改造視角下的文化創意街區研究,不僅能提升城市整體品質,又充分利用和保留了歷史文化,做到城市與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相容。
參考文獻:
[1]鄧雅雯.工業遺產再利用視角下的廣州創意產業園區規劃開發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3.
[2]劉嵐.基于碼頭文化的保護與湘潭城市建設的地域性表達[D].湖南大學,2012.
[3]謝倩,王慧.試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旅游價值[J].市場論壇,2013(1).
[4]黃坤銀.城市碼頭遺址景觀更新設計研究[D].中南大學,2014.
[5]張松,陳鵬.上海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創意園區發展:基于虹口區的調查、分析及其思考[J].建筑學報,2010(12).
作者單位:
肖芮,湖南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尚金帥,湘潭市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