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林 周峰越
摘 要:四川城廂古鎮作為成都青白江區的重點發展對象,古鎮的景觀空間則是重要節點。文章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在古鎮考察與分析,運用空間完形的方法對古鎮景觀空間進行研究,從古鎮的景觀空間要素,即點、線、面和體的視角解剖古鎮發展模式為以點成線、以線貫面、以面組體的功能形式演替。探究得出城廂古鎮景觀生態設計策略,即一個制度、兩個完善和五項原則,促進古鎮進一步發展和演替。
關鍵詞:城廂古鎮;空間完形;景觀空間要素;景觀生態
一、城廂古鎮概述
城廂古鎮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東面與金堂縣相連,西面與新都區相接,南面與龍泉驛區相鄰,北面與廣漢市接壤,距成都市區26公里左右。現總人口約6.48萬,面積約46平方公里。整個古鎮格局是沿襲兩千年前古成都的城市形式修建的,典型的“龜”城格局,有“小成都”之美譽。古鎮具有1600年建制史和900年縣治史,積淀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建筑文化遺存。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1、區級1處,重要文物遺址11處,在1992年,城廂古鎮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二、古鎮空間格局與空間完形
(一)古鎮整體空間格局
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含背景,是人文文化、建筑文化和自然景觀的景觀綜合體。古鎮的空間布局,根據具體的地理文化環境有許多異同,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傳統城鎮建造和選址的空間布局多以負陰抱陽和依山傍水為最佳選擇。負陰抱陽與背山面水相對應:背靠龍脈之山,有豐富天然的生活資源;前面彎彎曲曲的河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水域對面是一座遠遠的景山(古代稱為案山);左右有赤峰或山崗的輔助。綜上所述:古城鎮的營造規劃,以盆地最佳,被山環水抱,這與中國傳統地理風水文化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相對應;建筑方位坐北朝南,冬暖夏涼,日照充足,通風順暢等,有益于人的健康。
(二)古鎮空間完形
古鎮是由結構要素、形狀功能、相互關系所組成的空間完形:通過空間結構要素布置,形成形狀與功能的穩定性,使空間要素間相互作用和組織。根據德裔美籍心理學家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學:以“形”的研究為出發點,既強調物體的形狀,又強調客體本身的內在本質和外部形式,通過人的知覺積極組織或構建一個結果或功能。中國古代對城鎮的營造在人文精神和場地精神有許多共同的點,如城墻護城河、商鋪大街、文廟武廟、書院會館和廟宇宗祠等等。這些因素共同組織和構建了古鎮的空間完形。不同地域氣候等因素,會造成古鎮的不同空間完形,但好的格式塔不會改變。就如它們都是從同一母體中產生的,都屬于同一血源,這個家族“性格”特征是統一與和諧的。
三、古鎮景觀空間要素:點、線、面和體
中國的地形和氣候復雜多樣,各地古鎮布局也因地制宜而有所區別,總體來說:鄰水流而居,依山勢而建;古鎮景觀空間因地制宜,宛自天成。古鎮空間完形的研究方法是從以人居為單元,以生產力發展和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動態的復構。其發展模式為以點成線、以線貫面、以面組體的功能形式演替。
(一)點
點在古鎮景觀空間完形中是空間演替的起點,也是一個區域的中心點。我國古鎮景觀空間以自然為起點,通過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創造出美好的人居生活。古鎮的建筑就是最好的體現,主要包括以民居官邸為代表的住宅建筑空間和以廟宇戲臺為代表的公共建筑空間。城廂古鎮如今有上千間居住的穿斗式民居,9座重要文物建筑:壽佛寺、陳氏宗祠、繡川書院、明教寺覺皇殿、武廟、文廟、三清觀、鄧公樓、金堂縣衙等重要文物建筑。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中,移民帶來了家鄉的習俗,在城廂古鎮開始聯合建立5座會館、12座宗廟、38座祠堂等,在每個區域構成一個主要節點。
(二)線
線在古鎮景觀空間完形中是空間的間架和脈絡,連接著古鎮的各個重要節點,它包括廊道、輪廓線和邊界。廊道在古鎮指街道、道路和景觀線;古鎮輪廓是它空間形體范圍的邊緣線;古鎮的演替具有強烈的邊界意識,而從邊界向內建立向心秩序,同時內部中心也在有意識地向外離心秩序擴展;邊界的形成取決于古鎮選址的空間位置,常常以山脈、懸崖和江河為邊界,當然,橋的特殊智慧是城市邊界的延伸。城廂古鎮地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是依照成都古城形式而建,景觀空間格局整體概括為:東西南北四街呈網格狀,兩兩相交,中間夾雜著32余條小巷(如圖1);毗河和秀川河兩條護城河夾雜著整個古鎮,自然景觀優美,水資源非常豐富。
(三)面與體
在古鎮景觀空間完形中是斑塊肌理和空間體塊,在古鎮中自組織演化,在非確定性又非純隨機性的關系中進行。各個空間完形體塊都存在著差異,整個古鎮系統空間是非平衡形態。各空間面體的能量共同作用,形成了空間的聚集,促使古鎮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的演化和演替。這種秩序規律的發展結果,將會一直保持著系統性有序和遵循自然規律的空間完形結構。
四、城廂古鎮當代發展與景觀生態設計策略
策略的擬定,是對古鎮景觀生態的關鍵性問題做決斷,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城廂古鎮景觀生態的設計策略主要從一個制度、兩個完善、五項原則的方向進行擬定。
(一)一個制度:制度的保護與完善是古鎮發展的定心丸
我國對歷史古鎮的保護有許多研究和出臺了系列法律,如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各級政府出臺的古鎮保護條例。城廂古鎮的保護與發展需要依照法律制度的嚴格執行和監管,當地政府機構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城廂古鎮的保護條例,讓文化繼續茁壯生長。
(二)兩個完善:城廂古鎮民居建筑完善和現代化生活功能完善
1.城廂古鎮民居與建筑完善
由于近千年的縣治歷史,城市規劃嚴格,傳統功能完善,多處歷史文化院落和空間格局完整,如四街多巷、上千間穿斗式民居和9座重要文物建筑。古鎮民居與建筑完善主要從以矛盾梳理解決:第一,古建筑的歷史遺存和科學保護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狀態需要提高之間的矛盾。必須立足于古鎮的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地域場所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與旅游、貿易和產品相結合,堅守文物保護底線進行理性發展。第二,傳統生活空間與當代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傳統與當代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當代是在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因素上為人類美好生活不斷發展的綜合體,傳統則是客觀存在且被當代綜合體因素取精華棄糟粕的復合體,當代文化立足于傳統優秀文化并與之關聯融合發展。第三,古鎮保護機遇與周圍城市化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新的大城市,綜合軌道交通,生態環境建設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都映射在古鎮的視野。古鎮人口外流,周圍城市的人口集聚給古鎮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也是古鎮保護的機遇,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應對,將生態城廂古鎮做大做強。
2.城廂古鎮現代化生活功能完善
近年城市化進程發展迅猛,古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在這個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直到今天古鎮有一些落寞的景象。城廂古鎮在更新和復興的過程中,以當地居民生活的需求為首要考慮條件,會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完善古鎮內部的生活功能;第二,讓它遵循自己的文化特質,在自己的文化的范疇里面和核心里面去延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稱之為“修舊如舊、修舊如故”的原則;第三,用現有的技術幫助古鎮增強自我更新的能力,與時俱進地把它自己的原真的這種文化特質生活方式保留下去。
(三)五項原則
在國內,許多古城鎮的開發方式和習慣,會立足于文化旅游項目去做整個古城鎮的一個更新,但是城廂的歷史,首先從它自身來說并不具有強大的旅游IP,然后很多相關史料以及記載是碎片化的和片面化的,它只是根據時間軸來推演,很多內容已經消失了。因此,為了城廂古鎮的更好發展與建設中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則:
第一,歷史文化與場地原則:要尊重場地歷史文化,不能大量破壞原有歷史文化特征,立足于傳統優秀文化。第二,要以生態和生活并重保護原則:堅守生態紅線,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辛福感。第三,政府主導,企業與民眾參與原則:民眾參與是古鎮景觀生態的落腳點,古鎮的政府部門應該開展對民眾參與景觀生態建設的引導和幫助,形成政府主體責任和拍板,優秀企業和民眾參與的網絡構建。第四,景觀生態安全原則:基于景觀生態“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建立三條古鎮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即第一條是古鎮各個綠地斑塊生態安全線,第二條是古鎮內部廊道生態安全線,第三條是古鎮護城河和邊界生態安全線。第五,高質量定位原則:超前謀劃古鎮定位,運用系統思維和考察優秀古鎮,做出可行性方案進行權威專家學者的評估。
五、結語
綠色生態古鎮,讓生活更美好。青白江立足于生態城市和國際自貿區,未來是國際化的,而城廂鎮作為歷史文化古鎮,在這個歷史的過程中,它未來可以有更好的一個發展方向。古鎮以“小成都,真生活”的文化內涵,在“文化、旅游、商業和古鎮”大框架下進行發展,以川西現代建筑的風格和元素的表達,打造成成都東北部的一個文化地標和國家級文旅生態特色小鎮。
參考文獻:
[1]青白江年鑒[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2]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
[3]文靜.基于“景觀基因鏈”視角下遺址文化景觀基因圖譜構建及旅游展示的原理[D].西北大學,2017.
[4]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陳萬里.易經的建筑啟示前言[J].華中建筑,1995(4).
[6]李書鈞.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作者簡介:
許東林,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周峰越,博士,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方向:城市規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