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偉 張廣沛

摘 要:文章在鄉村振興發展大背景下,對豫北傳統村落現存的歷史文化脈絡及景觀風貌特色進行梳理和解讀,提出一些設計的原則,提供一定的解決思路,并對景觀風貌進行一定的引導。
關鍵詞:傳統村落;景觀更新;淇門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面貌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但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另一面是傳統文化不斷缺失。因此,現在在發展關注的焦點轉向農村之際,我們應當對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經驗總結與思考,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予以規避。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便是其中的有效措施,能夠讓我們在盡最大可能保留住珍貴的歷史文化的同時,給予鄉村新的發展活力和發展方向,不再是“千村一面”的發展模式,而是實事求是尋求符合當地特色的發展模式。
一、村落概況
鶴壁市位于河南北部,地處平原,屬于豫北地區。淇門村是鶴壁市??h的傳統村落之一,屬于省級傳統村落。村名“淇門”,據村民介紹,其名字來源于貫穿村落的河流淇河,整個淇河奔涌至村落北面,緊鄰村落的衛河,整個村子就像是敞開的天門,因此被命名為淇門村。村內姓氏多以姚姓為主。
二、村落空間格局
(一)村子的總體空間布局
整個村子地勢平坦,四周沒有明顯起伏。村子位于衛河以北,與衛河緊鄰。其空間形態上呈圓形,淇河從中間貫穿,將整個村子一分為二,像是一幅太極圖。村莊的西側和北側有堤壩,用以防止衛河水患,同時堤壩的存在也阻止了村子進一步向西側和北側發展的可能。村落東南側有進村主路,與村莊內的主干道相連接,是通往新鎮鎮的唯一道路。
(二)街巷形態布局
村莊內主要以縱向交通為主,橫向貫穿村落道路較少,最重要的街道為滾龍街,沿著滾龍街分布著幾處主要節點,如關帝廟、升仙塔和火神廟,可以說滾龍街是村莊內最為重要的一條街道,是連接村中各地的樞紐街道,同時,滾龍街也是通向村外的主干道,連接了通向新鎮鎮的主路。由于村內淇河水位下降,幾條簡易的土路可以起到連通兩岸的作用。
(三)一般民居的建筑形態
淇門村的單體民居建筑造型獨特,為非對稱硬山屋頂。向陽面坡長長于背陰面,長度差約為1/2。這樣的造型可以讓房屋更多地受到來自南邊陽光的照射,增加冬季室內溫度。同時房子多為兩層木質結構民居,房屋架構為抬梁式,并且在屋頂上裝飾有一定的紋樣。門窗的裝飾多以波浪線為主,呈現扇形或矩形的圍合。房屋檐部做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懸挑,另一種懸挑出0.3米左右。臨街建筑出于私密性考慮,除了把窗子做小之外,還會開高窗,兼顧通風和采光的功能,屋頂排水口并附有雕刻裝飾。
三、歷史文化特色
(一)升仙塔
升仙塔位于淇門村中部,升仙塔方圓十米為小廣場,但是缺少維護,處于荒廢狀態。升仙塔建造年份不可考據,內有淇門四仙碑。此塔于1973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兩次修繕,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現狀周邊缺少集聚空間。
(二)關帝廟
關帝廟位于村子北側滾龍街首,用以鎮壓滾龍街下的伏龍,被賦予了祛病消災和鎮壓邪魔太歲的含義。關帝廟平時不對外開放,節日期間會有專人進行祭拜活動,關帝廟樣式與當地一般民居樣式相同,為非對稱硬山屋頂。
(三)火神廟
火神廟位于村子南側滾龍街尾,與關帝廟起著同樣的作用,即鎮壓滾龍街下面的伏龍,火神廟經過村民自主捐獻修繕現在已經失去了一些古韻,結構樣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簡化。朱漆紅門體現火神韻味,屋頂為金瓦,垂脊上有走獸裝飾,左右各有六尊,正脊上兩側各有兩尊吻獸,正脊正中為火焰造型裝飾。
(四)姚梅故居
姚家先人起初被貶官逃難至淇門,后人棄政從醫定居于此。姚梅曾治好當地高官被贈予房屋,屋檐走獸曾被損毀,現僅存一間房屋。房屋建筑樣式有別于一般民居,為傳統的硬山房。
(五)姚家先祠
姚家先人逃難至此,定居后嚴令后人不能從政,時至今日,姚氏已經是淇門第一大姓,內有宗室祠牌。平時上鎖嚴禁入內,只有節日期間開放祭祀。
(六)抗日英雄紀念亭
抗日英雄紀念亭位于姚家先祠斜對面,兩者相距20米。內有抗日民族英雄姚步霄的紀念碑,上書姚步霄生平事跡,村民介紹,節日期間會開放,供人祭拜。目前僅有石亭與紀念碑,周圍缺少修葺整頓。
四、景觀風貌更新設計原則
(一)文化保護原則
文化保護原則即在進行景觀風貌更新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抓住當地的文化特色,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同時,總結當地文化中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進行提煉,以提升農村景觀的文化內涵[1]。當然,結合傳統并不是一味地重現原有的鄉村風貌,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特色,指引鄉村聚落景觀未來的發展方向。在規劃時,運用再生設計的方法,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2]。
(二)生態保護原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設計過程中應當秉持生態保護的原則,嚴格遵循生態保護紅線。不破壞原有的地理地貌依山就勢打造出建筑、景觀與樹林、流水、天色融為一體的場所[3]。
(三)村民參與原則
村落的更新設計中,最終使用者還是作為村落主體的村民。因此在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村民的需求,滿足村民的期望。同時邀請村民參與到設計中來,讓他們也在設計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愿。
五、村落特色節點構建
根據村莊現有歷史文化特色和當地空間形態布局,選取了兩個地點進行新中式的特色節點構建。從村落歷史文化的梳理中,可以看到道家文化在淇門村中影響深遠,包括升仙塔、火神廟等都與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進行村落村落特色街店的構建時,將道家文化作為主要融合的對象之一。
(一)村標設計
縱觀整個淇門村,沒有一個顯著的村標,因此在淇門南街村通向新鎮鎮的主干道上,也就是靠近防洪堤且有公交車經過的南側村口,設計了一個符合淇門村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村標,同時這個村標也可作為一個候車亭來使用(圖1)。
首先,村標正立面中的太極圖,取自村落的自然形態與村中占據主要歷史文化地位的道家思想。村標中長短交錯的屋頂取自村中常見民居建筑形式中的非對稱坡屋頂造型。裝飾部分是對村中常見的抬梁式建筑的簡化,從頂部看三個層次的屋頂正好可以覆蓋整個建筑,是對淇門村中三個村子的抽象提煉。其中,寫有村名的景墻高聳突出,是對淇門升仙塔的意象展現,意為直沖云霄之勢,與淇門升仙塔相呼應。村標上刻的詩詞源自元朝馬德華的《淇門飛雪》。其次,村標的另一部分是取自于淇門村周邊的大伾山與圍繞村子的衛河。
(二)會仙亭小廣場設計
會仙亭的位置位于淇門升仙塔的東側,與淇門升仙塔在軸線上形成呼應。淇門升仙塔作為村中重要的景觀節點,缺少能夠駐足停留觀賞的空間,同時,村中現有兩處廣場不能完全滿足村中老人聚集交流的需求。因此,在淇門升仙塔軸線位置上,選擇放置了一個小型的廣場,既解決了淇門升仙塔附近缺少觀賞場地的問題又滿足了村民休憩聚集的需求(圖2)。
會仙亭小廣場一共分為三個部分:亭子、室外長凳、砂石青磚廣場。其中,亭子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村中常見民居的非對稱坡屋頂造型,整個亭子的造型追求簡潔流暢,因此在設計中盡可能地簡化大輪廓線,同時豐富細節的處理,讓整個亭子能夠耐看又不失流暢的質感。
同時,整個小廣場分割成三塊,是取自于道家“一氣化三清”的寓意,“三清”即亭子、青磚、砂石等三色,中間夾角形成的三角形樹池坐凳,寓意為“一氣”。在樹池坐凳中孤植一棵造型松,松樹在道家的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更能營造道家文化氛圍,同時與淇門升仙塔在軸線上相呼應。然后是貫穿場地三種配色的木制長條坐凳,造型取自流經淇門村外圍的衛河一段,將衛河的形態進行了抽象化的設計,形成了坐凳的造型。
六、結語
現在村莊的更新與改造是時代潮流,在改造中也開始強調尊重當地特色,而當村莊擁有多樣的特色時,還是應當找到村莊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強調一種主次關系,同時在設計中強化本村特點,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本村獨有的特色,才會讓人對當地村莊有一個符號化、標簽化的認知。而對于特色的尋找,主要應當從村莊的歷史文脈入手,了解村莊的起源,了解村莊的傳承,才能真正符合村莊的特色,才能成為獨立于眾多村落中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劉靜.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與策略[J].鄉村科技,2020(6):110-111.
[2]張中華.傳統鄉村聚落景觀“地方性知識”的構成及其應用:以陜西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7(7):112-117.
[3]恒子鈐. 豫北地區石板巖傳統村落的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張少偉,博士,碩士生導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鄉規劃。
張廣沛,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