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程賓
摘 要:鄉村建設要延續地方文脈,激活當下文化。鄉村發展中形成的自身獨特的視覺生態,受地域特點、生產生活方式、人文傳承等多重影響,并通過景觀的外在形態呈現。在鄉村視覺文化識別性景觀文化營造過程中,以梳理分析地域性文化為源,以提煉特色識別性元素為基,以創意重構識別性形象為本進行系統性打造。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施光南故里進行視覺文化景觀的實踐,項目將音樂和桃作為主線元素,打造東葉村視覺文化“名片”。
關鍵詞:視覺文化;文化景觀;東葉村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生“戰疫情·敢擔當”專項課題。
一、視覺文化觀照鄉村
當今時代的語境下,視覺文化以圖像為中心,延展出人們對于生活維度中的文化內涵、精神象征和審美圖景的觀照。視覺文化以一種可視化的形象呈現在人們的視角中,由文字和圖像等構成。《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文字約定俗成,形成“契約”文化,圖像以本體來傳達其被賦予的文化屬性。
視覺文化具有認同感。圖像是人類源于對生活生產模仿和再現創造的表現方式,是精神性的符號象征。在上古時期,圖騰是代表著氏族、部落的共同觀念體系的精神象征。圖像在歷史發展中存在時代的印跡,被賦予文化性,承載著民族的認同感。新時代下,用圖像視覺化為載體傳承文化、傳播時代精神。
視覺文化觀照鄉村,其視覺審美性、形象識別性、文化象征性的語境成為鄉村景觀建設實踐新研究方向。在如火如荼的鄉村建設中,鄉村在物質層面取得豐碩的成果,卻忽視了傳承與發揚鄉村地域文脈,缺少視覺文化體系營造,破壞了視覺生態圖景。所以,視覺文化作為鄉村景觀新的研究點,應當先理清地方文脈、主題定位、視覺形象等文化層面的基礎視覺體系,為下一步的重啟鄉土視覺文化景觀、協調村落視覺環境、營建村落景觀指明方向。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為進一步實現“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美好愿景。在前期討論并綜合各方因素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決定以施光南故里東葉村為中心開展新一輪次的鄉村建設,以推進全鄉的村落優化升級。
金華市源東鄉東葉村是民主革命先驅者施復亮,時代歌手、人民音樂家、改革先鋒人物施光南的故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對名人故里的村落進行重點打造,由此將創意設計介入鄉村。針對鄉村建設,立足現狀,融入歷史人文、村落特色、桃園風光、音樂等元素,以視覺文化創意為抓手對村落進行人文景觀呼應,彰顯村落音樂文化、桃文化等特色優勢,將名人資源轉化為推進文化發展、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打造“希望的田野”圖景,打造成為改革開放樣板村。
二、視覺文化營造
鄉村視覺文化形成受到地域、生活、生產、人文等多重影響,通過外化的村落景觀外形態來呈現。視覺文化營造過程中,需要當地文化元素進行梳理、比對、分析,提煉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詮釋視覺識別文化形象,建構“希望的田野”的圖像。
(一)文化理路——以梳理分析地域性文化為源
文化理路梳理村落景觀資源,客觀分析出地域性文化景觀要素作為視覺文化的本源。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優秀文化發展牽動鄉村繁榮。透過鄉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體系歷史脈絡,鄉村景觀也應該被視為文化景觀。鄉村景觀是完整的景觀空間體系,包含了生產、生活、生態三個層面,其表現在不同的景觀層面,又相互關聯、滲透、共融共生。人們科學地將村落的鄉村景觀劃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東葉村擁有獨特的地形、產業、人文以及品牌優勢,但名人效應發揮不足、旅游經營淡旺不均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村莊的發展。在東葉村項目規劃前期,高起點規劃,組織相關部門和鄉鎮盤點資源現狀,梳理整合東葉村的景觀、人文、民俗、產業等資源徹底摸清“家底”。
立足現狀歷史人文、村落特色、桃園風光、鄉村音樂等形態,打造“希望的田野”主題空間,深化名人效應,強化產業特色。
(二)文化提煉——以提煉特色識別性元素為基
對村落梳理的文化進行提煉,檢索最能代表村落視覺識別性“關鍵詞”為依據,進行視覺文化景觀打造。地域性的識別性元素與特色化結合,展現該地方的文化。當地的景觀意象,可以是有形的(山川、溪流、聚落等),也可以是無形的(節氣、名人文化等),作為濃縮的景觀文化表達形式。要把該地方村民的自豪感挖掘出來,并成為視覺文化景觀的創意核心。
東葉村的視覺文化構建,注重文化傳承,反復對比,內化推演。在視覺文化中抽象的概念需要具象的元素進行表達,概念的獨特性也需要元素的獨特性予以保證。其中音樂和桃元素是東葉村兩張相對具有獨特性的“名片”。
從東葉村標志著手進行形象設計,講述東葉村的“故事”。標志將樂譜中的高音符號與東葉村的“東”字進行圖形的組合設計,外輪廓取之桃花的花瓣,加以桃葉作為點綴,表達出“東葉”二字,彰顯了施光南名人文化。“東葉村”字體采用優雅厚重、美觀大方的時尚中黑簡體。色彩采用“青色-粉色”漸變設計。青色是孕育綠水青山的自然之色,表達自然、生命、希望、和平、寧靜等意義。《黃帝內經》有云:“東方木,在色為蒼。”青色是萬物生長象征,以“青”的字體演變由水井中清水之色、木葉萌芽之色。粉色是桃園美果的自然之色,表達青春、溫馨、嬌嫩等意義。“青色及粉色”的運用展現東葉村的輕盈、活潑、初春等視覺感。標志整體呈現端莊大方而不失優雅的氣質,且視覺結構平和中富有親切感,視覺識別度強。
(三)文化視覺——以創意重構識別性形象為本
研究村落的原生營造方式、地域的自然與人文特色,通過抽象提煉轉化為視覺傳達的標志、色彩體系和輔助紋樣等基礎視覺體系,打造蘊含地方精神和文化意義的當代景觀,形成良性視覺生態景觀。
文化提煉中設計出東葉村標志,繼而開展后續的系統的視覺打造,可提高其視覺吸引力,提升村落知名度。視覺體系建設需要運用到視覺形象設計。對東葉村進行整體設計,對旅游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包裝,打造東葉村農產品特色,形成標準的視覺識別系統,有助于提升文化內涵。對項目的具體打造要堅持問題為導向,把工作落到實處。
視覺體系運用到建筑整治項目設計中。對村落建筑進行分析得出當地存在建筑品質低下、整體風貌雜亂、景觀認識偏差、地方文化缺失四大問題。整治以問題為導向,對其色彩、外立面構件、墻基等進行改造。色彩視覺融入建筑外立面,使用自然多彩色,結合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活力四射的開頭“56535”,在建筑外立面“譜寫”出欄桿、空調架、裝飾架等富有音樂元素符號的構件。其中局部可采用“懸魚”構件,取趨吉納祥之意。建筑整體切合《在希望的田野上》歡快鮮明而有活力、朝氣蓬勃的曲調,用建筑來歌唱“希望的田野”。
視覺體系運用到“鄉村家具”項目中。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為中國城市搭建頂層設計,“城市家具”得到正式確認,同時也推動鄉村公共識別系統建設。在東葉村的“鄉村家具”項目中,將“硬件”和“軟件”作為一個整體實現系統運行,路燈、指示牌、垃圾桶、桌椅等設施基于視覺文化體系進行運用,結合形象標志、樂譜中“56535”序曲、瓦片、桃葉圖形重構東葉村“家具”,對公共設施進行新一輪推廣活化,推動村落品牌建構。
三、視覺文化價值
視覺文化設計介入到鄉村景觀,構建鄉土景觀視覺文化體系。從視覺文化出發對鄉村景觀進行建設,形成特色化、系統化體系,引起村民的共鳴,增強視覺識別性,延續地方文脈,營造鄉土之美。
(一)增強視覺識別
傳遞一村一品特色性,促使鄉村建設內涵化。村落景觀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形成的,營造“生于斯,長于斯,成于斯”的村落特色性,在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人文觀照、政策導向和產業深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沉淀。視覺文化使人們的心中形成團體意象,共同訴說“物態”和“人文”。東葉村從視覺層面捕捉到村落環境、歷史人文等要素。視覺文化景觀營造,有利于增強村落空間情境體驗感,加深村落景觀環境人文意象,強化村落主體的識別性。
(二)延續地方文脈
融合古今中外共通性,傳承地方基因。鄉土社會所表達的是安定,人們安居樂業,正如老子所描繪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在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下,中西方各種元素在中國大地上交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貼切道出新時代社會文化是多元的。施光南在音樂創作中,使民族音樂戲劇和西方音樂體裁相交融,在多元文化中創作出屬于時代的音樂,并為大眾所傳唱。要傳承施光南的音樂創作精神,創作古今中外的符合當下的設計,傳承地方文脈。
(三)營造鄉土之美
從鄉土視覺文化為出發,營造物象鄉土之美,擴散到鄉村文化景觀打造領域。將村民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的生態圖示、生產物象、精神文明的獨特文化形態,融入到當地的特色鄉土材料中,和現代材料、工藝相結合,塑造鮮明的視覺特征。
四、結語
鄉村建設既要鑄魂,也要塑形。以文化為引導,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整合鄉村景觀文化,提煉鄉村視覺要素,營建鄉村視覺體系,用創意設計點亮視覺文化景觀營造。
在實踐中,比東葉村音樂和桃元素進行抽象圖像轉譯,組合視覺文化體系,并沿用到東葉村視覺形象設計、建筑整治、“鄉村家具”設計等項目中,進行系統性建設。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施俊天.詩性:當代江南鄉村景觀設計與文化理路[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6.
[4]施俊天.新農村景觀文化營造初探[J].吉林農業,2010(6).
[5]胥婷.生態理念指導下的鄉村文創聚落景觀設計初探[D].福州大學,2017.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