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印象”一詞,《辭?!方忉尀椤案杏X過的事物在人的頭腦里所留下的跡象”。大概如同攝影,快門一按,“印象”即留在底片之上。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給別人留下印象——或好或糟。若言行不慎,給一般同志留下的“印象”也許并不要緊,但在領導面前就不同了,因為誰都知道領導印象在自己人生天平上的分量。一個人剛到新單位工作,最擔心什么,就是領導對自己的印象不好。
在現實生活中,在選人用人上,確有一些領導很重視印象,特別是第一印象。本來某個同志很有才干,就因為某某偶然事件,甚至某句話說得不好,在領導那里落了個不好的第一印象,他就背時倒運;某個同志就因為年輕時一件小事,在領導那里印象壞了,一輩子再沒有出頭之日。當然,一旦領導對某人有了好印象,這人也許就平步青云。
既然“領導印象”對一個人的前途舉足輕重,人們都注重千方百計給領導制造好印象。有的人憑真相,做老實人,辦老實事,勤奮工作,開拓創新,以卓越的才干和實績贏得領導良好的印象;但也有的人造假象,偽裝積極,虛報政績,搞“數字工程”“盆景工程”,善包裝術,跳假面舞,做“兩面人”,靠造假象騙得領導好印象;還有的人獻媚相,時時看領導眼色行事,事事跟領導步調一致,善吹善拍善賄,甘當“弄臣”,討領導歡心。
領導對部屬、對員工有“印象”是正常的,本無可厚非,關鍵在于這種“印象”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是否反映了本質。不然,“印象”也有靠不住的時候。三國時馬謖談兵頭頭是道,給人的印象不能說不好,但實踐中卻打了不該有的敗仗,連諸葛亮這樣的人都吃了印象的虧;鄧艾講話結結巴巴,惹人訕笑,然而行兵布陣卻指揮若定,為晉政權的建立起了關鍵作用。據說韓復榘統治山東時,常常清晨起床出外游蕩,發現早起者即視為勤奮努力予以提拔,結果一政府職員打了一通宵麻將,黎明返家時在街頭被韓撞見,當即被任命為縣長,而被傳為笑談。正確的印象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領導識人的作風是否正派,是否抱有私心,是否戴有色眼鏡看人,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被“印象”的人是否包裝了自己,以假象騙取領導好印象。對一個人的“印象”,要擺到桌面上,要接受實踐驗證,要有事實根據和科學分析。領導者的個人印象不能成為“長官意志”,更不能代替“組織決定”。要做到“客觀”,抓住“本質”,就應該“歷史地全面地發展地辯證地”去看一個同志,不能一葉障目,更不能以“第一印象”而終其一生。要聽其言必審其本,看其事必校其實,觀其行必考其跡,微而能發,察而能深,方不至于看錯人。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檢驗“領導印象”是否準確、正確的最好辦法,就是深入到群眾中去,聽聽群眾的反映和評價,看看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只有絕大多數群眾的“印象”,才是檢驗“領導印象”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的標準,從而才不至于因“領導印象”的失誤而誤人誤事誤政誤國。
(摘自《雜文月刊》)
◇ 肯 迂
知堂文章曾引《醉余隨筆》中一則:“去年游西湖深處,入一破寺,見一僧負鋤歸,余揖之曰,階上冬瓜,和尚要它何用?僧曰,只是吃的。曰,恐吃不下許多。曰,一頓吃一個飽。曰,和尚也要飽。曰,但求一飽,便是和尚。至今思之,此僧不俗?!?/p>
現代文明,物欲橫流,世人對種種物質一味貪求,求之不得,痛苦煩惱生焉;即便求之而得,也往往精神與靈魂空空如也。但求一飽,此中有樂、有信仰,貪得無厭,所得越多越可憐。與百般計較、千般索求的世人比,這個和尚怕才是真懂享受人生的:一頓吃一個飽。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