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園 于雪
摘要:地攤經濟由來已久,作為一種常見的民間經濟模式,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一方面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能滿足消費者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和選擇。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影響市容、污染環境、堵塞交通等。隨著創建文明城市的有序推進,各個城市的地攤經濟逐漸被取締。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帶來了較大范圍的失業和消費低迷問題,因此,在當前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重新思考“地攤經濟”的“放與管”,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疫情防控 地攤經濟 夜間經濟 發展對策
一、引言
是否解禁“地攤經濟”曾經是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該話題前段時間又掀起熱議浪潮,起因在于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中央文明辦明確要求,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將不再作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此外,今年6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指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市場、企業、個體工商戶活起來,生存下去,再發展起來,國家才能更好!”可以說,目前“地攤經濟”的松綁主要緣自疫情影響。
2020年到來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春節安排,為此,國家采取了堅實有力的防控措施,效果顯著,但這也導致很多小商販、農民工沒了生計來源,失業問題突出,此外,嚴格的“宅家”防控措施也給居民的消費模式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線上消費和“宅家”消費受到追捧,商場和娛樂場所的消費大幅度縮減,國家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當前,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國外疫情異常嚴峻的情況下,國家對疫情防控的措施不會減也不能減。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既要解決失業人群的就業問題,又要拉動群眾消費、促進經濟復蘇,恢復發展“地攤經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地攤經濟”由來已久,但由于其存在著影響市容、污染環境以及堵塞交通等顯著問題,我國曾經為了創建文明城市對其進行了嚴格管控,甚至部分城市堅決取締。那么,此次要放松管制,肯定不能放任不管,要做到合理引導、科學管理,引入“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管控”,從而讓“地攤經濟”煥發新活力,既能解決就業問題,又能拉動民間消費的積極性,同時作為“夜間經濟”的一種典型模式,有效發揮其引領新消費經濟增長點的作用。
二、發展“地攤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問題
地攤經濟作為一種常見的民間經濟模式,它的經營主體主要是下崗職工、無業人員、進城農民等低收入群體,他們缺乏一技之長,就業能力較弱,同時也是疫情防控背景下受影響較大的一類群體,他們之所以會選擇這種經營模式主要因為其門檻低、風險小、見效快,因此,如果恢復發展“地攤經濟”,對于該類群體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能夠有效解決其就業問題。
(二)有利于刺激社會公眾的消費積極性
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主任楊雄曾指出:“目前,我國城市管理的理念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這體現在單純的追求城市管理的潔凈、整齊,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這種形式主義的管理方式,沒有考慮到老百姓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也沒有考慮到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地攤商品通常價格低廉,市民往往能夠挑選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所以廣受市民喜愛,在當前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社會公眾消費熱情下降,如果恢復發展“地攤經濟”,對于滿足百姓多層次的消費需要,提振居民消費,效果顯著。
(三)有利于推動“夜間經濟”新模式探索
近些年來,國家不斷提出要大力發展“夜間經濟”,謀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原因在于工薪階層大多數都是白天上班沒有時間消費,只有晚上下班后才有時間,所以發展“夜間經濟”符合社會需要和基本國情。“夜間經濟”以消費和娛樂為主,而“地攤經濟”則是發展“夜間經濟”的一種典型經濟模式,如果在采取一系列管控措施下,有序恢復“地攤經濟”,將對拉動夜間消費發揮顯著的刺激作用。
(四)有利于激發“創新創業”的創業熱情
“地攤經濟”的存在固然有其弊端,但也有非常多的好處,在國家倡導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下,地攤創業門檻低、風險小、見效快,比如有一些地攤上推出的小吃創意,能夠得到非常快的效果反饋,而且現在很多青年創業群體也開始加入“擺地攤”的行列,不一定是迫于生計,可能是作為副業,或者是創業的試探,所以引導地攤經濟規范發展,能夠有效激勵青年群體的創業熱情,為培養好的創新產品提供土壤和平臺。
(五)有利于塑造獨特的城市街頭文化
國外很多國家允許“地攤經濟”的存在,比如韓國的“道路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近些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涌現的“創意市集”也體現了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休閑文化,既能讓游客和市民感受到地方獨特的人文景觀,又能提供一個呈現群眾文化的平臺。因此,合理規范的“地攤經濟”不僅僅是國家社會“保民生”的需要,同時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三、發展“地攤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污染環境,影響市容
過去的“地攤經濟”缺乏有序的管理,通常只是收取一份“出攤費”就不加以干涉,而且由于擺攤人員的素質問題,亂丟、亂扔垃圾問題突出,導致擺攤集中的街道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市容,同時,“地攤經濟”帶來的噪音也會給附近居民帶來困擾,阻礙文明城市的建設。
(二)地點隨機,堵塞交通
過去地攤攤主通常選擇人流量比較多的街道來擺地攤,比如景區、學校門口、小區門口、街道兩旁等,既隨機又集中,導致部分路段部分時間段出現交通堵塞,比如學生放學時、上下班高峰時等,影響公共交通通行,致使市民反感情緒激增。
(三)假冒偽劣,維權困難
雖然地攤貨價格低廉,但是很多商品的質量不過關,假冒偽劣問題突出,并且消費者購買之后發現質量問題無法維權,因為可能第二天就找不到攤主了,即使找到可能也不予退換,致使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
(四)缺乏約束,不加規范
過去的“地攤經濟”也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由于取締政策傾向突出,致使各個地方的城管和攤主之間的矛盾突出,甚至出現過多起沖突事件,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治理方式過于簡單粗暴,既沒有成文的制度約束,也沒有規范的文件條款,而是一味的封殺,帶來的只能是矛盾升級、失業增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四、規范發展“地攤經濟”的對策建議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規范發展“地攤經濟”,解決上文中提出的突出問題,必須要慎重,不能操之過急,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規范。
(一)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制度規范
要加強長遠規劃與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對“地攤經濟”進行升級改造,把“地攤經濟”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和文明條約,加強精細化管理設計,細化標準,完善舉措,落實攤前“三包責任制”,各攤點自備“封閉垃圾桶”,繳納“攤位費”和“衛生押金”,對于衛生達標的可退還押金,倒逼經營者注重公共衛生,提高健康安全意識,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進而有效發揮其解決部分群體就業、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的作用。
(二)實施許可證制,授予合法身份
實施“許可證”制度,對于計劃擺地攤的商販要提前向政府申請“準入許可證”,并且進行核酸檢測,要在攤位前進行許可證和核酸檢測結果的展示,一方面授予地攤主合法的經營身份,便于政府把控攤位數量、經營品目、商品質量等,另一方面便于消費者了解攤主身份,保障消費者權益。
(三)合理規劃攤位,避免影響交通
恢復發展“地攤經濟”不能占用消防通道和盲道,必須選擇適合出攤的街道,合理規劃擺攤的數量和攤位,規定具體的出攤時間,比如早5:30-7:30和晚7:00-10:00等,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比如一個攤位收10元,該費用主要用于秩序管控和衛生治理,實施“三位一體”機制,即設置一位城管、一位交警和一位清潔工負責管理一個地攤片區,專門解決擺地攤可能出現的交通和環境問題。
(四)加強質量管控,暢通維權渠道
把好“地攤經濟”的商品質量關,做到產品可追溯、攤主可追溯,比如在商販申請攤位許可證的時候,申明所經營的商品種類、進貨渠道、食品經營許可證、健康證、適當的退換貨機制等,開通地攤經濟維權電話,接受消費者投訴和維權,對于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的攤主一律撤銷許可證和經營攤位,對于經營不規范的商販進行約談,限期整改等。
(五)智能引導監督,開創新型地攤
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地攤經濟”恢復發展也要架上“互聯網”這架馬車,通過“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管控”,實現“地攤經濟”煥發新活力。比如,通過線上方式申請許可證,在線提交經營相關的各項信息資料,審核通過后授予許可證,但每天出攤亦要單獨申請攤位,繳納10元攤位費,此外,收付款也利用支付寶、微信等掃碼進行,后臺進行數據監控,達到繳稅標準的也會進行繳稅提示,也可由平臺代繳稅款,在線平臺也可開通投訴渠道,消費者遇到質量問題也在線實時投訴,如此以來,原來屬于“灰色經濟”的“地攤經濟”步入合法經營軌道,一舉一動都受到監督和引導,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地攤經濟”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恢復發展“地攤經濟”是必要的,既能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又能刺激居民消費,為百姓帶來較大便利,同時也是發展“夜間經濟”的一個有益探索。但是如何恢復,還有待社會各界廣泛發力,一起監督規范,通過合理引導和科學管理,為“地攤經濟”有序發展開創新管理模式。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