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 李奇霖 鐘林楠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金融業開放已從早期的探索階段駛入如今的快車道——金融開放領域全面擴大,開放進程穩步推進,同時,針對外資的監管框架也基本確立,各項法律法規日趨完善。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的數據,從2018年至2020年6月,銀保監會共批準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華設立80多家各類機構。此外,證券、基金、期貨市場針對外資股比的限制也提前全面放開。可以預料,伴隨著改革持續深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國金融業新一輪的擴大開放,不僅可以學習借鑒全球先進管理經驗,更快更有序地融入國際金融體系,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銀行業是中國金融業最早對外開放的領域。
在改革開放起步之初,中國各行各業與市場迫切期待著大發展。這一時期的金融開放,主要是為配合國內工業發展、解決就業、增加外匯和引入資本等一系列基本政策的實施。
1979年,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日本輸出入銀行經批準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拉開了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序幕。
這個代表處與普通分行等經營性分支機構不同,它不以盈利為目的。對海外金融機構來說,這是進入一個陌生市場的必經之路,主要發揮的是市場調研、加強與當地企業與政府交流、商業咨詢等作用。
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金融業剛剛起步,全國還沒有一家商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兼具貨幣發行等宏觀調控職能的同時,仍保留著部分商業銀行職能。這時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有助于加強與海外發展相對成熟的金融機構的交流,創造學習海外金融機構先進經驗與技術等的機會,對當時急需改革發展的金融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此后不久,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國際知名的外資銀行如匯豐、花旗銀行等相繼在中國設立代表處和營利性機構。
在1994-2001年間,銀行業的開放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有幾個標志性的事件。
199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規定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門檻、管理與經營等一系列原則,銀行業對外開放更為穩定和透明。但開展的業務仍主要限定在外匯業務上;區域上,仍限制在沿海中心城市與經濟特區。
1996年,發布《上海浦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放開了業務范圍限制,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開展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同樣可以開展人民幣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與國內銀行的競爭隨之進一步深入。兩年后,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深圳。
1999年,取消設立外資銀行的區域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在中國任何一個中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并被允許參加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以增加外資銀行的資金來源。
在以上開放政策鼓勵下,到2001年底,國內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已經達到177家,較1993年底增加了100家,年均增長13家;總資產450億元,在近8年的時間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2%。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在對待外資銀行的政策上出現重大調整,逐步放寬了對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2003年12月,中國頒布《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定了入股中資銀行的資格條件和持股比例。在2006年年底出臺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取消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到2007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資產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級別,達到1.25萬億元。
盡管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讓世界金融業損失慘重,外資銀行卻逆勢而上,積極布局中國市場。可見,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前景依然看好。
近年來,中國金融開放駛入快車道,金融政策大幅調整,銀行業亦加速對外開放。2018年2月,《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修訂,統一了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并簡化審批程序;8月,中國銀保監會廢止《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2019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出臺12項開放措施,其中7項涉及銀行業;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穩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其中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以特定方式在境內設立理財公司。2019年底,《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修訂完成,使更多開放政策得以落實。
與銀行業相比,保險業的開放不僅起步早,走得也更快一些。
早在1980年,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的跨國保險及金融服務機構)就在上海設立代表處。1990年代初,AIG下屬的友邦保險公司和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公司先后在上海設立分公司,開展保險業務。
1994年,中國平安保險引入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兩大世界級財團參股,成為第一家引進外資入股的保險公司。1996年,加拿大宏利人壽保險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投資公司又合資設立了中宏人壽保險公司,成為第一家中外合資壽險公司。
由于與海外投資者交流與融合更為緊密,國內保險業的法制與監管體系在這一時期較銀行業進展也相對更快,中央先后在1996年、1998年與2000年分別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設立保監會與保險協會,以強化對保險業的監管。
2001年美國“9·11”事件重創了全球保險業,但保險業巨頭們在中國看到的仍然是生機勃勃、快速發育的市場。當月,歐洲9家保險商獲準進入中國市場,其中包括英國商聯保險公司(CGNU)、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CNP)以及荷蘭國際集團(ING)等,它們獲得了在中國經營壽險的業務執照。10月下旬,又有德國格寧等8家外資保險公司獲準在中國開展業務或擴大現有業務。
2001年12月,國務院頒布《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為入世后保險業開放奠定法規基礎。2004年12月,外資壽險公司獲準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業務;取消對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放寬合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外資股比;壽險方面除外資持股不超過50%及設立條件限制外,對外資沒有其他限制。
2004年后,隨著國內保險市場擴大,外資保險機構或金融集團進入中國保險業的數量持續增加。尤其是在2012年,中美雙方發布《關于加強中美經濟關系的聯合情況說明》,對外資開放交強險(占當時國內財產險的70%)后,外資保險集團在國內的資產與保費收入等方面較此前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到了2016年年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機構,同期也有12家中資保險公司在境外設立了38家保險類營業機構。
2018年4月,中國對外資保險業實施了三項開放新舉措: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經營保險代理和公估業務,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兩年代表處的要求。2019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12條開放新舉措中有5條涉及保險業開放;7月,在國務院金穩委發布的金融開放舉措中,針對保險業的內容有: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保險資管公司超過25%的股份,取消外資保險公司30年經營年限準入條件等。
保險業是目前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金融領域。在中國保險市場,既有外國保險公司獨資公司,也有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公司設立的合資保險公司以及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等。有專家分析,隨著中國對外資保險業不斷擴大開放,在華外資險企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數量還是市場份額都將有所提升。
與銀行業和保險業不同的是,在過去一段時期內,中國對于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基金和期貨市場,一直持謹慎態度。
證券業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最主要的開放舉措是B股市場的設立。2002年年初,央行與中國證監會下發《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宣布實施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市場,投資債券、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資產,并實行額度配給制,上限暫定為7.75億美元。
這成為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起點。此后幾年里,QFII的投資額度上限不斷提高,至2005年已達57億美元,QFII持有股票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從0.63%快速升至2005年的2.10%。但在QFII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金融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也慢慢加大。
基金的情況與證券類似。2001年入世時,中國承諾允許設立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其中外方所占股比可達到33%,并在入世3年后增至49%。2002年7月,中國出臺《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為外資進入基金業制定市場規則。
2007年是金融開放的另一個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滿兩年,QFII已提高至100億美元,金融開放政策開始鼓勵“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行。
此時國內開始推行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外的金融市場,設計上借鑒了QFII,限制額度,有序放開。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在“走出去”戰略推動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到2011年,為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政府順勢在原來QFII的基礎上,推出了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即允許境外機構投資人將額度內的外匯結匯投資于境內市場)。2014年,又在QDII的基礎上推出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投資者,即用境內人民幣投資于境外人民幣計價資本市場)。同年,連接港交所與上海交易所的滬港通開通,境內境外市場得以聯通,跨境交易有了更多選擇。
在股票市場完成境內外聯通與開放后,債券與外匯市場也緊隨其后。在2015年匯改以及人民幣“入籃”后,債券市場與外匯市場先后向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與境外私人投資機構開放,且額度不受限制。
2015年、2016年,中國表示將逐步提高外資金融機構參股證券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歡迎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申請登記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開展包括二級市場證券交易在內的基金管理業務。
2017年,“債券通”推出,境外投資者可以通過“北向通”來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市場迎來了進一步的開放。
近年來,不少外資機構對加大對華投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發展表達了積極意愿,開放政策效果和各方反應良好,這為中國加快推進證券基金行業對外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受此推動,中國在2018年對原有關于外資進入證券和基金市場的政策做了調整。當年4月公布實施的11項金融開放措施中有多項涉及證券和基金業務。此外,央行宣布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上限比例放寬到51%。
2019年7月,國務院金穩委宣布了一系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快金融業開放進程,將全面取消在華外資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同時,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等。
與上述金融產品相比,中國期貨市場直到2018年以后才正式啟動對外開放,這是由期貨市場高風險的特性決定的。2018年3月底,“中國版”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上市。5月,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鐵礦石期貨正式實施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這是國內首個已上市期貨品種實現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與證券和基金一樣,在2019年7月國務院金穩委發布的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中,也將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了2020年。
2020年6月1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擴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日前依法核準摩根大通期貨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這也意味著,摩根大通期貨成為了在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政策推出后,首家外資獨資的金融持牌機構。次日,摩根大通宣布,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將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貨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
有業內人士分析,外資期貨公司在中國的扎根發展,將助力中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而隨著期貨業開放程度越來越大,中國期貨市場競爭將迎來新格局。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粵開證券首席固收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