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紅
有些夫妻為了防止對方婚內出軌危及婚姻關系,會簽訂夫妻忠誠協議,并約定過錯方凈身出戶等條款。也就是說,如果一方發生婚外情,無過錯方會以違反夫妻忠誠協議為由,主張全部財產的所有權。那么,這個忠誠協議法院會支持嗎?民法典對此是怎么規定的?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魯曉明。
記者:魯院長,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夫妻為了限制對方在婚姻存續期內出軌,會簽訂一個夫妻忠誠協議。如果確實發生了婚外情,離婚時法院是否會按照協議內容,讓過錯方凈身出戶?
魯曉明:夫妻忠誠協議往往既有人身方面,又有財產方面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原先合同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有關人身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但婚姻法對這方面卻沒有作出規定,所以這里其實存在一個立法空白,也就是說無法可依。
對于夫妻忠誠協議,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如果從意思自治的角度來看的話,雙方當事人都是平等主體,都已滿18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自己的真實意思,當然也沒有違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該屬于一個有效的協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協議形式上是在處分自己婚姻關系中的財產,事實上它更多的帶有一種制裁和懲罰性質。
另外,以出軌作為離婚條件的話也有一個問題,他跟婚姻法所規定的離婚條件也不一樣。因為在夫妻雙方對于離婚態度不一樣時,婚姻法明文規定的離婚條件是夫妻感情破裂。即便一方有出軌的事實,也并不表明雙方的感情就一定破裂。所以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就會產生很大的爭議。
我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據此,夫妻忠誠協議由于其身份關系性質不適用合同法的規定,而婚姻法對于夫妻忠誠協議的內容和效力并沒有明確規定。因此,應否承認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實踐中一直存在極大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忠誠協議是夫妻雙方真實意思的體現,且不違反公序良俗,理應承認其效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夫妻忠誠協議體現了嚴厲的制裁性,凈身出戶之類的約定剝奪了過錯方保有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的合法權利,與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的規定相悖,對于過錯方過于嚴厲,有失公平,因此不應承認其效力。
舉個法院支持的案例。2019年,四川成都審理了一個案件。楊某和劉某簽訂一份夫妻忠誠協議,約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經過語音或者圖片等方式被證明精神或者肉體出軌的,或者說有家庭暴力等違反夫妻忠誠協議行為的,過錯方全部的婚前財產以及夫妻共同財產,自愿贈與無過錯方。
小夫妻在成都市有一套房子,有共同存款10萬元。后來,楊某婚內出軌,劉某到法院起訴離婚,要求把房子和10萬元判歸劉某。法院認為雙方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忠誠協議不違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所以該協議是有效的,就支持了劉某的主張。
同樣也有法院不支持的案例。最典型的是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2015年審理的一個案件,他們認為夫妻相互忠誠只是一種道德義務,還不是一個法定義務,夫妻忠誠協議不應該屬于合同法調整的范圍。至于說一方寫下保證書,保證如果婚內出軌就凈身出戶,那么只能認為是損害賠償,也就是自愿把自己的財產賠償給對方的一個保證,因此他們認為這個協議是無效的。
多數法院對于夫妻忠誠協議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不支持。關鍵還是要看協議的具體內容。如南京市中院2013年審結的一個案件,夫妻忠誠協議中有剝奪過錯方撫養子女的權利的內容。撫養子女既是夫妻雙方的權利,也是雙方共同的義務。法院認為,剝奪過錯方撫養孩子的權利是無效的。另外一個,剝奪不撫養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的權利也是無效的。而對于夫妻雙方約定的財產分割的內容,南京市中院也只是部分支持了原告的主張。主要是認為凈身出戶這樣的約定事實上是對于過錯方的制裁,過于嚴厲。
記者:今年頒布的民法典當中,有沒有對剛剛討論到的夫妻忠誠協議作一些新的規定?
魯曉明:有的。有關夫妻忠誠協議的不確定性使當事人很難對協議的效力形成明確而穩定的預期。民法典頒布以后,這種不確定狀況有望消失。雖說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對夫妻忠誠協議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個問題總則編和合同編已經提供了解決方案。民法典總則編用了一章規定民事行為的效力,夫妻忠誠協議可以適用總則編的規定。民法典第464條第2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該條架起了一座合同編適用于身份關系的橋梁,為婚姻家庭編適用合同關系打開了方便之門。
依據該條的規定,在婚姻家庭編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夫妻忠誠協議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可以參照適用合同編的規定。夫妻忠誠協議是否有效,主要應看雙方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否有違公序良俗。而其履行等問題,則可以參照適用合同編的相關規定。
相互忠誠是夫妻關系的應有之義。民法典第1043條第2款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夫妻忠誠協議不過是以約定的方式強化了夫妻雙方的法定義務,其本身并不違法。容易引發爭議的主要是違反約定時凈身出戶等帶有制裁性質的條款。民法典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58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可見,即便夫妻忠誠協議約定了苛刻的財產分割條件,按照民法典的規定也不宜簡單認定為無效,而是應按照具體情況酌情確定其效力。
記者:我們剛剛說到的夫妻忠誠協議屬于身份協議,您能不能給解釋一下,身份協議是什么意思?
魯曉明:身份協議主要是以人身身份關系為前提的,它跟一般的合同協議不同在于,合同一般是針對財產的。當然,夫妻忠誠協議也不完全是身份協議,它事實上是一種以身份為基礎、兼有財產內容的協議,當然本質上還是一種身份關系的協議。
不僅是夫妻忠誠協議,民法典實施以后,婚約、收養協議、監護協議等身份協議在沒有專門規定的情況下,均可以直接適用民法典總則關于民事行為效力的規定,還可以參照適用合同編的相關規定。以婚約為例,我國一些地方有訂婚給付彩禮的習慣,在一方不履行婚約的情況下,已經給付的彩禮該如何處理,給付彩禮一方不履行婚約時是否喪失彩禮返還請求權,由此引發的問題和糾紛很多,法院處理時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不同案件的處理存在很大差異。民法典實施以后,就可以參照適用合同編預約合同的規定來處理。可見,民法典實施以后,身份協議效力由于缺乏專門規定而莫衷一是的情況將發生根本改變。
(摘自8月18日《人民政協報》。作者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