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博

美國政府近來頻頻使用行政手段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其實這個套路并不新鮮。早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導體企業就“享受”過這一待遇。
20世紀80年代初期,正是電子技術和產品迅猛發展、全球產業布局發生極大改變的時期。原本在計算機領域較為落后的日企抓住半導體這個新興領域,在日本政府牽頭主導下,由東芝、日立、三菱、NEC和富士通五家公司組成產學研聯盟,大力在半導體芯片方面投入資金。到1980年,日本企業已拿下近30%的半導體芯片市場,對美國IBM等老牌企業形成嚴峻挑戰。1981年,AMD公司被迫裁員1100人,虧損5000萬美元。1982年,英特爾公司也被迫裁員2000人。面對日本企業帶來“半導體危機”,美國政府出手了。
美國政府最初是通過各種途徑抓日企的“小辮子”。首先中招的是日立和三菱。1981年,美國政府利用兩家日本公司急于得到IBM最新計算機操作系統情報的心理,指使聯邦調查局官員偽裝成與IBM有合作關系的咨詢公司高管,與兩家日企接觸,暗示可以代為竊取IBM操作系統的機密。日立和三菱果然上當了。經過半年的秘密調查和情報搜集后,1982年6月23日,6名日立和三菱的駐美高管被聯邦調查局逮捕,另有12名職員被通緝。三菱和日立的日本母公司在美國壓力下,被迫與IBM達成和解。在認罪的前提下,這兩家日企與IBM締結了支付技術使用費的合同。不久,另一家計算機制造企業富士通也與IBM締結了相關協議,承認IBM對其操作系統的知識產權。美國人小試牛刀,旗開得勝。
這場風波看似雷聲大雨點小,美國政府親自出手卻沒有拿到什么好處,但事實上對計算機產業未來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其時計算機產業仍處于較為原始的階段,計算機系統正在由原始計算機語言向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過渡,誰率先推出真正的操作系統,誰就能制訂日后計算機世界的規則。日企在這一領域的急于求成被美國政府利用,徹底喪失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的機遇。如果日企當初自主開發操作系統,今日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格局可能大不相同。
接下來另一棍打在東芝身上。1986年,美國得到舉報,東芝公司不顧美國禁令向蘇聯出口4臺高精度機床。美國政府立刻對東芝展開為期一年的暗中取證,并向日本政府施壓。最終日本政府不得不自己動手,逮捕了東芝的部分涉案人員。借助這個天賜良機,美國政府對東芝進行了多輪制裁。其中最有力的包括禁止一筆價值150億日元的東芝電腦對美出口協議。受此打擊,東芝的電子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雖然事后靠其他手段慢慢恢復元氣,但東芝電子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衰退已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康士伯公司自1980年起就將機床賣給蘇聯,英法直接向蘇聯販賣軍事裝備,但美國對此卻從未計較。
然而這樣的“零敲碎打”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半導體行業的衰退。美國轉而利用對日本政府的強大影響力,強迫日本政府在政策上“自我閹割”。1985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以“影響國家安全”為名,游說美國政府對日本半導體企業實施反傾銷調查。美國政府順理成章地于1986年認定日本半導體存儲器存在傾銷行為。在美國的高壓之下,美日于當年9月簽署《半導體協議》。這是美日半導體競爭中一個關鍵性文件,其中規定日本停止在美國的“半導體傾銷”,售價不得低于所謂“公平價格”,而且美國企業必須獲得日本市場20%的份額。
這一文件與前一年美日簽訂的《廣場協議》形成聯動。原本《廣場協議》就導致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急速上升,《半導體協議》規定最低價格后,日本半導體在美國市場上再也無法以質優價廉打開銷路。同時,美國政府否決了富士通對美國老牌計算機企業仙童公司的收購案,斷絕了日本半導體企業“借尸還魂”的后路。
在這一系列政府層面的打壓下,日本半導體企業在美國市場全面退潮。美國則憑借仿照日本模式組建的14家半導體企業聯盟,成功“收復失地”,并且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出口國,成功渡過這次“半導體危機”。▲
環球時報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