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朝陽區何各莊有一處叫作“The Orchard果園”的世外桃源。初夏時節的果園,滿園都是綠意。郁郁蔥蔥的柳樹在日光照耀下投些樹影在湖面,清風一過,樹影與湖中待開的蓮花一同搖曳著,似乎能拂去來客周身的燥熱。在北京這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高壓大都市里,果園是彌足珍貴的一隅閑適寧靜。
20年前,人們對這片世外桃源的探尋,是從果園西餐廳開始的。
成片的蘋果樹林間,一條碎木鋪就的小徑通往如今已經遠近聞名的果園西餐廳。這里的菜肴是很典型的歐洲鄉村家庭風格的西餐,比如,挪威熏三文魚沙拉、紅酒燴牛小排、迷迭香烤雞......不僅菜式經典、分量實在,而且很多食材都是從果園就地取材。多年來,果園西餐廳是“最適合家庭就餐”、“最佳戶外餐”、“杰出早午餐”等餐廳獎項的獲獎常客。
“大家都說我們的西餐最多只是做到了中規中矩,并沒有什么驚艷的地方。”果園的老板二濤給了“中規中矩”這個評價一個很直接的回應,“當初我們就想定位在這兒,我們不想玩兒高大上,我們本身就是希望大家拖家帶口到這兒來放松,而不是弄成一個假裝高大上的地方。”果園優雅而真實地存在著,卻并沒有給來客提供足以故作姿態的氛圍,這樣的直接與真實讓人不禁想起他曾經擁有的另一個身份。
果園老板二濤,大名吳運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是大名鼎鼎的“呼吸樂隊”和“紅色部隊”的貝斯手,一個熱血的搖滾青年,他作詞又作曲的那首《累》里唱著,“光陰似流水/時間那么珍貴/怕的只是一切全都成白費”。而如今珍貴的光陰真真切切地走過,二濤和那一撥兒一起玩搖滾的伙伴也都到了六十耳順的年紀。真正搖滾的人一定要保持憤怒和不滿,而耳順之年的二濤失掉了他憤怒的理由。
“我不覺得這事兒有什么遺憾吶?也許我們到了這個年齡段,從一個搖滾青年蛻變成一個熱愛音樂的老頭兒,豈不也是一個好事?和我那幫搖滾老哥們兒偶爾地去玩玩音樂,用玩兒的心態去對待音樂,反倒能夠反映出這個音樂的真諦。”
或許這個“玩兒”的心態就是留在二濤身上的搖滾的影子。
當他回顧起果園發展起來的近二十年,竟覺得沒有經歷過什么特別大的坎坷,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果園有很多可以出錯再改正的機會,這使得果園的品質,從細致度、豐富度和舒適度上都是遙遙領先的。果園的成長帶著時間的沉淀、心血的傾注和靈感迸發瞬間的“玩兒”一樣的嘗試。
如今的果園除了西餐廳,還有私房中餐廳、四間各具特色的民宿院子、日式庭院中的知足美甲屋和一個沉浸體驗式的民俗館。果園并沒有聘任除了二濤以外的任何一個設計師,他像一個“全能家長”一切設計建造他都親力親為。從有機食品種植,到花園各種風格不同的景致,到調料上了餐桌以后客人的評價,二濤在果園里玩得很盡興。
果園私房中餐廳在一幢民國洋房風格的建筑里,二濤在設計時運用了大量源自歐洲的原裝家具和古董來裝飾這個區域,在這樣一個歐式風格的餐廳里卻供應著中餐,來客的體驗豐富而奇妙。“西餐廳那邊很突出的是中式元素,但是在中餐廳恰恰相反”,二濤玩轉了這種反差感。
精致體現在果園的方方面面,小到燭臺這樣的裝飾物,大到一個景致或者一個院落全是由園內技藝高超的木藝師、鐵藝師們完成的,二濤親切地稱他們“果園人”。
“國人已經開始從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逐漸地轉向了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客人們對于環境和品質的品味要求都在提高。”而二濤想通過這些獨屬于果園手工藝作品,讓來客們很放松的同時也能體驗到那種不做作的美,它有別于著名設計師們僅供觀賞、曲高和寡的美。
如今,“授人以美”是這個曾經的搖滾老炮幸福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