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進來吃點餃子再走!”9月3日,記者來到了呂梁市石樓縣的“石樓小鎮”,臨近中午,曹建國、王紅梅夫妻放下正在包的餃子,把記者迎進門來。125平方米的新家,三室兩廳,曹師傅一家五口人住得十分舒心。曹建國高興地對記者說,“全家人一直盼著能夠在縣城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如今終于夢想成真了。”2019年底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拿到新房鑰匙,這對于他們一家人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新年禮物。在拿到新房鑰匙后,他們第一時間就去看了房子,詳細了解房子格局后,共同商討空間布局、裝修風格等事宜。忙忙碌碌了兩個月之后,終于住到了屬于自己的新家中。
走進另外一棟房屋,房主人的名字叫任福照,一進門便注意到他家客廳不大的沙發旁邊橫擺著一張按摩床,上面鋪了張干凈的藍布。任福照能夠和這張按摩床聯系起來還得從2018年說起。2018年對任福照來說是命運改變的重要一年。
作為石樓縣曹家垣鄉君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到二十歲就在柳林縣的煤礦打工。他和很多村里人一樣,大半輩子都漂泊在外地,干的是重體力活。成家后,先后有4個子女出生,生活窘迫,年齡越來越大的他,有些吃不消井下繁重的體力勞動。兩個女兒看到父親的疲憊,紛紛早早輟學,幫父親一起養家糊口。
任福照抬頭看著窗外,講起2018的故事。這一年春,呂梁山護工培訓第6期開始招收學員,任福照在村干部的鼓勵下也報了名,學起了按摩,其實任福照十幾歲時就學過按摩,但那時這個行業沒有當礦工收入高,所以幾經考慮,任福照還是下了井。“沒想到此生還能把這個手藝再拾起來。”任福照說,“這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參加了護工培訓,我們家又移民到了石樓小鎮,就在家里搞起了按摩,政府還送來了門店條幅。去年8月份開張到今年新年就掙了4000多元。縣里還幫我通過電視、微信進行宣傳,城里的人也來找我按摩。”記者看到任福照家玻璃窗外貼了一張條幅,上有“福照按摩”四個大字。就是這四個字、這一套房改變了任福照的后半生。
62歲的溫毛新是石樓縣羅村鎮南溝村的貧困戶,也移民到了石樓小鎮,老兩口的房子是50平方米一共花了兩三萬元,現在溫毛新負責小鎮的垃圾清運工作。問及他的工資收入時,穿著工作服的溫毛新眼底閃過一抹亮光,說:“我現在月工資3000元,每天運個七八車,這活雖然不輕松,但工資高啊,以前住在半山上,靠種地一年也就收入1萬元左右,三個孩子,活不了啊。”幾千塊的工資,溫毛新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村里的土地全部托管了,農忙時節也不用溫毛新親自種,合作社就會幫忙種,只要花點小錢就行,不下地也有收入,收入還不少,空出來的時間還能干別的。
在石樓小鎮走了一圈,記者了解到,小鎮里澆花的、掃地的,都是這里的貧困戶,他們月工資1000元左右。石樓縣移民中心負責人劉奮升告訴記者:“國家對3000人以上的小區都有嚴格的配套設施標準,這個小區人口3105人,共976戶,小區物業需要的工作人員也不少。我們優先安排貧困戶,并對他們進行免費培訓,目前,這個小區在物業就業的貧困戶就有26人。”
石樓小鎮距縣城1.5公里,占地260畝,共71棟四層以下住宅樓,依山傍水,園林設計,傳統風格打造,并融入黃河文化、歷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是石樓縣重金打造的精品移民小鎮,目前移民入住率100%。
曾經靠天吃飯,守山過日子的石樓人,現在正踏上易地搬遷政策的快車道,從農村走向城鎮,變成現代農民,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舒心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