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金太谷,銀祁縣,廣吃米面的榆次縣。”這是山西省晉中市老百姓介紹家鄉的口頭禪。太谷,這個明清時期因票號興盛的晉商故里,如今因旱垣溫室大棚,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
8月25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太谷區范村鎮西曲河村,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登上了西曲河村的旱垣山坡,從高處望去,一排排銀白色的溫室大棚盡收眼底。
“西曲河村地處丘陵和山區交會處,自然耕種條件較差,荒山荒坡眾多,眼前的32棟旱垣溫室大棚見證了西曲河村設施蔬菜的發展歷程。”范村鎮黨委書記郭棟介紹說。
記者走進一座大棚內,貧困戶薛永明正在采收西紅柿,動作嫻熟,不一會兒,黑色的塑料筐就裝滿了紅紅的西紅柿。他高興地對記者說:“過去種西紅柿,每年收入2萬多元,除去投入,純收入也就1萬多元;現在在旱垣溫室園區給田森集團打工,每年能收入5萬多元,都是純收入。小小的西紅柿讓我脫了貧、致了富。”
從1995年起,范村鎮就從山東引進設施蔬菜大棚技術,大力推進設施蔬菜發展,可到了西曲河村不靈了,原來村里基本沒有平地,設施蔬菜技術沒了用武之地。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村干部們大膽創新,將日光溫室移上了荒山,在全國首創了旱垣溫室。
經濟要發展,基礎配套得先行。從2013年開始,西曲河村連續幾年建設田間配套設施,對田間路進行了硬化,籌措資金打了400米的深井兩眼,200米的水井一眼,田間的耕種條件好了,自然吸引了許多企業的目光。

2018年入駐的山西田森集團,流轉土地500畝,投資1300萬元,建起水肥一體化的現代旱垣溫室園區。西曲河村吸納全村60%的村民成立合作社,以集體土地入股,采用“合作社+企業”模式與田森集團合作發展以蔬果型番茄為主的設施農業。
“以前水澆地,現在水澆苗。以前作物吃‘套餐,現在升級成‘自助餐啦。”田森集團旱垣溫室園區的技術負責人暢曉宇介紹,新建大棚采取水肥一體化技術,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求規律和特點,配兌肥料溶入灌溉用水,采用淺埋滴灌方式隨水直接注入作物根區的土壤,實現隨水追肥、水肥一體,以達到控肥增效的目的,節水率超過60%。
喬耀文是村里的種植戶,經營著3個西紅柿大棚。“前幾年一年收入也就1萬元左右,自從采用水肥一體數字化系統,實現精準施肥和灌溉后,一年能掙七八萬元。”喬耀文自豪地說。
先進的技術,精細的管理,使西曲河村產出的蔬果型番茄品質一流、暢銷市場,企業不但獲利,給農戶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談起村子的未來,村黨支部書記薛云生說:“陰坡種樹、陽坡種棚、豬牛上山、藥茶進溝,向改革創新要效益,實施地盡其用、整村開發方略,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集體年收入多起來,鄉村振興的路子,我們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