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侖

吉林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帶動高質量發展。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向創新要動力,為汽車、石化等支柱產業和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光電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供科技引領。
近日,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宣布研制成功國內首臺商用12英寸全自動晶圓探針臺,生產出的晶圓測試探針儀APT3001A可實現進口替代,卓越優質的新產品帶來了半導體設備發展的新契機。
“我們第一次發射衛星時,420千克的衛星重量占據發射成本的大頭;而最近發射的高分03星,不但技術指標優秀,重量也降至40千克,大大增強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說。
這兩個生動案例僅僅是吉林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帶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8月10日,吉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在長春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上該中心便與眾多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幫助企業解決難題。
“我們公司的圖像自動識別,本質上就是數學問題,通過這個數學中心,知識研究成果可以和實際應用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說。
除此之外,早先成立的吉林省航天信息產業創新聯盟也匯聚了一批優秀的光電信息企業,兩家重點高校、8家科研院所的加盟,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協同創新、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主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為我省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是引領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吉林省科技廳高新處副處長張永洪說。
以長光衛星為例,在科技創新平臺的支撐下,該公司從無到有,自主研發了解密解壓縮、輻射與幾何校正、高精度配準等影像預處理技術和全色多光譜融合、區域網平差、勻光勻色等高級處理技術。此外,還開發了衛星視頻穩像、動目標識別跟蹤、多幀超分重建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處理技術。衛星圖像全流程處理時間從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20分鐘,視頻全流程處理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至11分鐘。
科技創新大大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
航天信息是吉林省的優勢產業,以“吉林一號”衛星項目為核心帶動了機械制造、光學制造、光電傳感技術的發展,擴大載荷與測控、自助遙感信息處理的應用,形成以衛星研發與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集群,以其為龍頭的上下游企業達到300多家,一個創新型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類似的集群,在長春新區并不罕見。通過科技創新,形成了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實現了創新驅動內涵式增長。長春新區作為一個新市區,是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板塊的核心支撐。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坐落于此,擁有顯著的科技優勢。長春新區還注重與大院大所大企協同創新,還將依托吉大、華為研究院、高新股份等名校名企,構建“環吉大創新生態圈”,打造輻射全省的“創新谷”。
“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一汽人銘記在心。“總書記的講話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作為青年一代,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使命和責任,在這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更需要突破核心技術,掌握核心能力,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自己的汽車民族品牌。”新能源開發院電機電驅動研究所逆變器結構設計員侯毅鵬說。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中國一汽始終強化核心技術突破和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切實抓住創新驅動發展的“牛鼻子”,強化技術創新,下大力氣解決重點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優化研發產業布局、集聚全球研發資源、快速推進核心技術研發與產品化應用、強化雙創科技平臺搭建、構建紅旗品牌創新生態圈。打造面向未來的超級綠色智能汽車技術平臺,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確保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走進一汽—大眾長春工廠的擰緊工藝實驗室。各式各樣的零部件正在進行多次、多種類重復試驗,目的是提高該工藝的合格率與零件質量。像這樣的實驗室,在一汽集團內部還有許多。
抓住核心技術,打造民族品牌,是中國汽車人長久以來的夢想。要實現這個夢想,唯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深入挖掘和分析汽車技術產業鏈、工具鏈后,中國一汽以國家總體安全觀為引領,聚焦整車控制、新能源、智能網聯、動力總成和底盤控制等五大技術領域,識別出十大技術攻關方向,啟動了中國一汽“3310技術攻關計劃”,即用3年時間,實現紅旗、解放、奔騰3大自主品牌的十大技術攻關方向的關鍵技術突破,成立集團級技術攻關團隊,集中全集團優勢資源全力攻堅。
在新能源技術方面,中國一汽已實現“三電”系統集成技術及控制軟硬件技術、電機電池熱管理技術、輕量化技術、高壓安全技術、全新百兆以太網總線技術等20余項核心技術的突破,并在紅旗系列車型上進行搭載應用。
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一汽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最為顯著的是專利數量和質量的大幅提升,2019年申請專利2927件(其中發明1100件)較2018年提升了200.8%,實現了汽車行業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2020年1~6月實現專利申請1848件、同比增長39%,名列汽車行業前茅。
今年5月,長春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是19個國家級新區中獲表揚的4個新區之一。
“在長春,我們能感覺到政府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提供精準服務。”長春光華微電子總經理鄭立功說。
科技創新的過程艱辛而又復雜,從技術到產品、從企業到產業,既需要科學技術作“助推器”,更需要營商環境“加速跑”。
作為年輕的新區,長春新區創立伊始就按照“管委會+公司+園區”的管理模式,全面推進高新區管理體制改革。瞄準東北最優、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目標,在全省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標準地+承諾制、政務服務驛站、關聯事項、企業設立零成本等放管服改革。
長春新區以產業為導向部署創新鏈,科技創新使傳統產業加快行進在轉型發展的跑道上,新興產業也陸續挺起脊梁。以“吉林一號”衛星項目為核心,帶動機械制造、光學制造、光電傳感技術以及遙感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互為支撐、深度融合。在省市率先建立集知識產權法院、保護中心、運營服務中心為一體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系統。
今年圍繞助力企業克服疫情影響,新出臺“助企十五條”“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新50條”和“后疫情時期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九條”等,形成了“7+3”政策扶持體系。
結合落實“萬人助萬企”行動,深入推進高管微信群、企業家座談會+沙龍、工業投資項目“幫辦團”等服務措施,從解決融資、人才等基本問題入手,逐步實現由面對面解決具體問題向肩并肩共謀發展的深層次蛻變,使人人都是服務員、為企業服務我光榮成為一種行動自覺,成為新區特色營商文化。
目前,長春新區已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營商環境標兵稱號,以實際行動打破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正在全力推進營商環境進入全國新區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