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氣候變化對極地的影響非常之大,而海平面上升就是問題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說, 過去, 北極海冰面積每10 年減少6.3%, 自2013 年起,海冰融化開始提速?!坝袛祿砻?,到21 世紀中葉,北極夏季海冰將全部消失。
2020年,一場公共衛生事件震驚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還沒人知道它將如何收尾,而它給地球帶來的影響也還無法估量。與此同時,另一場全球危機正在加速襲來——氣候變化。
南極的冰川在不斷融化,北極的海冰在不斷減少,極圈內地區夏季平均氣溫不斷升溫,酷暑高溫天或暴雨災害不斷襲來,蝗災、火災、地震頻發……
人類的各項活動影響著大氣環境和氣候,而地球環境的這些變化也影響著人類和生物的活動,從阿拉斯加海鳥的大批死亡,澳大利亞海域的珊瑚白化,到農作物的減產,乃至啤酒價格的飆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各地肆虐的時候,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全世界按下暫停鍵之后,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
應對氣候變化已被列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8月31日,一場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系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人類的皮膚算是較為敏感的器官,對個人而言,假如升溫2攝氏度,似乎也感受不到明顯的變化。畢竟2攝氏度實在太渺小。但如果將主體換做是地球,那后果就不堪設想,這也是絕大部分科學家的一致看法。
如果全球升溫2攝氏度,將會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嚴重失衡的狀況發生。沿海地區的居民會受到居住地被淹沒的威脅,成為氣候災民。除此之外,氣候異常變化將會加劇,更多的極端天氣將如約而至,比如溫度高的地區溫度越來越高,干旱的地方越來越干旱,一些地方的降水量增加,洪澇災害更加頻繁。糧食危機、生態危機接踵而至……
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地理和環境學院以及物理系的地球系統科學教授邁爾斯·安倫指出,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以及工業排放。“很多人覺得全球植樹造林或者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減緩氣候變化。的確,這些舉措可以影響我們未來的氣候上升,比如說0.1度或者0.2度,但同時,化石燃料的排放會每十年就把全球氣候上升0.2度,所以,必須要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才能夠減緩氣候變化?!?/p>
邁爾斯認為,有兩種方式可以抑制這種迅速升溫的趨勢:一是全球禁用化石燃料,二是安全有效地處理二氧化碳。顯而易見,第一種辦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第二種辦法顯得尤為重要。人類已經掌握了碳捕捉技術,像“打針”那樣將其注入地殼之中。在挪威,人們從化工廠捕捉二氧化碳,通過加壓將其變成液態,然后用泵注入地下儲存。這種辦法有點像將油氣開發“逆轉”過來,人類就是從這些地層中把油氣開采出來,油氣燃燒后釋放了二氧化碳。目前,人類每年向地球深處注入4000萬噸二氧化碳,但是這只占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每排放1000噸的二氧化碳只有1噸二氧化碳被注入了地殼當中,“目前還有400億噸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我們的碳捕捉還遠遠不夠?!边~爾斯呼吁,全球能有更多的“針筒”將二氧化碳封存于地殼中。
在想辦法鼓勵更多“針筒”去封存二氧化碳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問一個問題,安全地去捕捉和儲存二氧化碳最大的受益者到底是誰?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化石燃料資產的擁有者,那么,他們就天然地具有義務去封存二氧化碳。按照邁爾斯的邏輯,通過化石燃料的回收義務這個政策,可以更加低成本地去符合巴黎協定當中所提出的1.5度全球升溫的要求。
“碳的回收義務是什么呢?所有賣化石燃料的人必須要認證,他們生產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必須要被安全地處置,也就是說在地質上進行捕捉和存儲。企業有這個義務,一開始就自己捕捉他們自己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終要從空氣當中再把它捕捉進來進行儲存。我們的地質研究行業在這個方面已經有超過150年的經驗了,能夠找到巖石結構層把液態的二氧化碳放在里面,保存幾百萬年,非常穩定,現在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并不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缺少市場激勵措施,沒有辦法讓人們以大規模的方式來這樣處理二氧化碳。我覺得這個政策其實對于崛起中的中產國家來說是比較好的,比較能夠接受的,我非常推薦這個政策?!?blockquote>
有兩種方式可以抑制這種迅速升溫的趨勢:一是全球禁用化石燃料,二是安全有效地處理二氧化碳。
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以及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丹尼斯·莫澤拉爾則指出,我們有可能在改善空氣質量的同時加大了排放,所以需要思考怎樣同時改善兩者——既降低空氣污染,同時也不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研究兩者之間的合力以及此消彼長的關系,來達到一種平衡。
“我們可以通過改進火力發電的煤炭原料來減少發電過程當中的碳排放,對于空氣質量改善來說,更好的一種選擇,就是帶來更多的電氣化。現在我們做到了50%的汽車和鍋爐的電氣化,剩下的發電也是使用低碳化的來源,這對于氣候和健康都有很大的益處?!?/p>
丹尼斯的小組通過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影響健康,導致更多的早死,同時也會減少太陽能對于地面的輻射。在中國東部太陽輻射到達地面的比例比西部少很多,由于有云和污染,到達地面的太陽能輻射大概每天只有2000瓦時,而在中國西部日照時間至少要翻倍。
氣溶膠也會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能輻射,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比西部地區的太陽能輻射要減少30%。與此同時,空氣污染以及太陽能板上的污染物也會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效率,這也會導致東部太陽能發電的量減少50%以上。
丹尼斯覺得現在有一個雙贏的機會,可以用可再生資源實施電氣化,更多使用可再生電力,以此來減少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隨著空氣質量的改進,能夠帶來更好的健康,也會提升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果使用去碳化成本更低,使用可再生資源成本更低,我們就不再需要那些非常復雜的碳捕獲的方案了,除非是真正需要這樣的碳捕獲的產業上的應用?!钡つ崴拐f,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六氟化硫作為新一代的超高壓絕緣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電子、電器設備的氣體絕緣。在使用過程中,這種絕緣材料產生了非常厲害的溫室氣體——它比二氧化碳強36000倍,壽命達到了3200年。
從1998年到2019年,短短20年間,它在空氣中的濃度從4上升到了10。如果要使用低碳化的發電,實現電氣化,就必須要找到六氟化硫的替代物??上驳氖?,這種替代物是有的,就是價格比六氟化硫昂貴。因此,丹尼斯呼吁政府部門采取更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來盡快使用六氟化硫的替代物。
“新冠疫情可能是人類實現零碳排放的最后一個窗口期?!庇鴩疑鐣茖W院院士,劍橋大學圣埃德蒙學院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關大博說。自2017年起,他就和全球眾多科學家聯手建立了一個網站,用以記錄全球的碳排放數據,并供大家免費下載。
他們建立了不同的模型,發現所有的政策結果都是很大的U形或者V形曲線,也就是說新冠肺炎疫情減少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從某種程度上講,新冠疫情對碳排放減少有一個正面的影響,它減少了11兆噸的碳排放。但隨著經濟重啟,這條排放曲線又開始上揚,是否會超過之前的排放值,現在還不得而知。
與之相對應的是,世界各國遭遇了自187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經濟、金融以及所有部門都受到了嚴重的創傷。為此,關大博擔憂,政府和公眾是不是有足夠的注意力再來關注氣候變化這樣的問題?
關大博說,現在的經濟如此脆弱,如果再遇上洪水之類的極端災害,必須各個國家一起合作應對這樣的局面,恢復生產、經濟,同時也考慮對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他更關心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常態,我們該怎么樣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對于經濟的影響。
“什么時候把可持續作為真正的時尚,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全社會需要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念,踐行節約的生活方式。
問題是,無論是疫情還是氣候變化,最終管理的結果都取決于那些最不發達的國家或者最后采取行動的國家。也就是說,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減排的前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

8月31日,一場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系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關大博的研究團隊將最不發達的60個國家分成了三大類。第一類國家,比如尼泊爾、柬埔寨、莫桑比克,過去三四年他們的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發展得相當不錯,同時碳排放是經濟發展速度的2倍。第二類國家,像菲律賓、尼日利亞、玻利維亞、斯里蘭卡這些國家,它的碳排放增加速度比GDP快很多。第三類國家,像加納、哈薩克斯坦這些國家,他們GDP增長要比碳排放的增長來得快。但是總的來說這些國家碳排放增長速度都是非??斓?,對于每一個國家來說可能自己的碳排放絕對貢獻量不是太大,但是60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的碳排放貢獻量就相當大了,可以說對于未來的減排是一個很大的占比。這些小的發展中國家幾乎有一半的碳排放增長都是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的,這是非常需要警覺的。
“我們所有的巴黎協定或者其他的協議都是在主要經濟體,比如中國、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之間達成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小的國家、不發達國家,他們的碳排放增長速度其實也是非??斓?,而我們減排的未來其實是由這些國家決定的。”關大博說,在過去3年當中,越南、柬埔寨、贊比亞等國的碳排放增長幾乎是完全抵消了歐洲和其他國家所做的減排努力。我們要考慮的是怎么樣幫助這些國家在減排上實現一個飛躍。
《巴黎協定》確立了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遠低于2℃的目標,并為1.5℃溫控目標度而努力。
丹尼斯指出,就美國現在的碳排放水平來說,我們要能穩定在3度的目標就已經很幸運了。未來幾十年,我們需要動員所有的力量來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所有的國家都應該行動起來,而不是等著別人先動手,自己搭便車。小國也要走工業化、經濟發展的道路,但是怎么樣以最可持續的方式來做,這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也是所有國家的責任,因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問題。發達國家有義務對小國進行援助,把能源和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和經濟脫鉤。
也許對普通人而言,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在影響著氣候。
每個漢堡的產生需要消耗4.8升的水,帶來4.7千克的碳排放;有統計表明,消費者在2014年購買的衣物相比2000年增加了60%,但每位消費者每件衣服保留的時間可能只有過去的一半;以牛仔褲消費為例,每個美國人每年平均會買8條牛仔褲,這一數字在中國是1,印度是0.1,如果印度的13億人口再加上13億中國人口,都盡可能地去接近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那么將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這樣我們就沒有多少希望能夠實現1.5或者2攝氏度的目標了。人們都有改變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如何協調它與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呢?
防止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的時間窗口已經很有限了,必須要考慮所有的行動。專家們認為技術當然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技術,必須要兩條腿走路,無論是全球化合作還是個人消費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首先從改變觀念入手。
“什么時候把可持續作為真正的時尚,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标P大博認為全社會需要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念,踐行節約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