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輝
自古以來,敬業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念,它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內涵。《禮記·學記》有言,“敬業樂群”,這里的敬業主要是指學業的成就。《論語·子路》也說道“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里的敬業主要是指為人辦事之道。《論語·學而》提到“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處敬業已經提升到治國的高度。宋代朱熹將“敬業”解釋為“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也就是說,敬業的人專心致志、認真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業。簡單來說,敬業就是敬重、認同、珍惜、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它集中表現為人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態度。
如何理解敬業是培養敬業精神的前提?顧名思義,業是職業或工作,敬業是對職業的尊敬。因而,從人的自身屬性出發認識職業、理解職業,是形成敬業精神的認知基礎。從人的社會屬性而言,尊重自己從事的職業,就是對自己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負責,就是對他人的尊重和有責任心的表現。從自我實現的角度而言,敬業也是自我尊重,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概言之,敬業精神內在于人的本質之中,是屬于人的特有品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敬業精神成為助力中國夢實現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民族共識和人民期望。如何把握機會,成就人生理想,需要個人能力和素質的支撐。高尚的德行是人的道德素質的體現,為人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屬于德的范疇,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如何培養青年的敬業精神,既是教育課題,也是社會課題。作為一種對待職業的態度,價值觀教育決定敬業精神的養成。價值觀回答的是“為了誰”的問題。從社會關系本質論視角,我們可以得出利他主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從人的社會屬性而言,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包含于人的社會化進程之中。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對職業的態度是其對家庭、學習和生活態度的延續。
北宋哲學家程頤說:“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執著于一件事,認真做好一件事,體現的就是敬業精神。從這個角度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倡導的女排精神、焦裕祿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無一不是敬業精神在不同的主體層面的闡釋和呈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浮躁的問題。他說,“我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浮躁的心態。為官浮躁,結果是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文藝浮躁,結果就是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學術研究浮躁,則會造成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學風問題。
“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凝神聚氣是克服浮躁病的良方。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又是凝神聚氣的必由之路。敬業精神的培養離不開理想信念教育,而實現理想信念離不開認真的態度,認真也是敬業精神的另一個支撐。對工作的認真態度要從對學習、對生活的認真態度開始養成,以他律和自律共同發力,成就人的美好品格。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國家要把培育青年的敬業精神置于其人生的整體教育中,置于教育的整體規劃中,堅持立德樹人,培育敬業精神。
(選自2019年第14期《人民論壇》)
梁啟超先生在《敬業與樂業》中,明確告知讀者“敬業與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作者從“要敬業”和“要樂業”兩個方面對“責任心”和“趣味”深入淺出地做了剖析。本文的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闡述了敬業的內涵和培養敬業精神的意義所在。作者又從價值觀的角度,提出了培養青年的敬業精神,必須幫助他們克服浮躁的毛病,呼應了文題所提出的觀點。
閱讀文章,除了要明確本文提出的觀點外,還要善于將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和《敬業與樂業》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掌握議論文寫作中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邏輯對應關系,即材料佐證觀點,觀點引領材料。
1.文章第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闡述敬業的內涵的?你認為這幾個方面有什么關系?
2.文章第六段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