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
在當代世界寶石產地鑒定的科學領域,Dietmar Schwartz 博士可謂是享譽世界。1981 年,在德國美因茨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受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先后在巴西歐魯普雷圖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Ouro Preto)和母校美因茨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in Mainz/Germany)任教超過8 年,之后進入古柏林實驗室。在這所世界上最早開展彩色寶石產地研究和標本收藏最為豐富的實驗室,他擔任實驗室首席鑒定師長達二十多年,積極從事彩色寶石產地鑒定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這個領域進行過很多前瞻性的寶石學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公認的寶石學頂級期刊發表過多篇重要論文,也出版過具有前瞻性和影響力的著作,是一位在寶石產地鑒定方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專家。作為Schwartz 博士的忘年交,我非常希望把自己跟隨博士的學習心得和對博士在寶石學科研、科普和教學方面的貢獻分享出來。
進入21 世紀,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亞太地區,珠寶的商貿中心也越來越向亞洲新興經濟體轉移,然而,這些國家、地區對寶石產地鑒定和全產業鏈的研究尚處于空白。Dietmar Schwartz 博士敏銳地發現了這些,決心為推動歐亞寶石學領域的交流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2014 年,他離開了奉獻二十多年的古柏林實驗室,辭別瑞士來到有著亞洲彩寶之都美譽的曼谷。他將先進的實驗室管理經驗、鑒定技術、顏色分級方法、人才培養體系,以及自己收藏的全世界各礦區的寶石產地標本等物質資料帶到了亞洲,促進了泰國寶石鑒定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為泰國的寶石學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以曼谷寶石實驗室為中心,與中、德、泰等國的科研和教學機構保持密切合作,開展了他在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科研、教學和寶石文化傳播的新事業,極大地推動了亞洲的寶石產地研究水平。

Schwartz 博士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為研究生授課(2014 年)
Schwartz 博士深知寶石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全產業鏈的寶石研究必然要結合產地、市場和實驗室等共同進行,而不是局限于單環節。Schwartz 博士認為:寶石科技和文化在全球共同發展并服務全球,需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就如同一個“U”型器皿里的水一樣,需要平衡發展。
歐洲關于彩色寶石的產地和全產業鏈研究開展較早,技術已成熟穩定,亞洲是重要的彩色寶石貿易市場、出產地和加工基地,其新興經濟體尤其渴望能發展技術,給整個珠寶產業注入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在這樣的大背景和趨勢下,Schwartz 博士于2014 年來到泰國,重新振興了泰國亞洲寶石學院AIGS 實驗室,將世界領先的產地鑒定和測試技術等帶到亞洲。尤其重要的是,他不是將技術牢牢把控在自己一人手中,而是帶來了先進的實驗室管理經驗,并用自己收集的產地樣品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泰國本土產地鑒定寶石學家。
2016 年,他作為首席鑒定師參與創辦了國際彩色寶石協會ICA 實驗室,同樣用自己的標本、知識和經驗,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泰國本土鑒定師。培養本土的鑒定人才,對于泰國乃至亞洲的產地鑒定的技術水平提高和知識傳播有了極大的促進。
如今,Schwartz 博士雖然已經69 歲了,但他依然活躍在寶石鑒定、科研和教育的一線。除了忙于實驗室大顆粒樣品的復核、Incolor 等寶石學期刊的約稿、在寶石學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做主題報告外,他還不斷穿梭于歐洲和亞洲各國,把歐洲成熟的寶石產地鑒定的原理和方法介紹到寶石市場潛力巨大的新興經濟體和寶石交易國及出產國,把教學與科研、市場、產地現狀等緊密相連,積極傳播寶石學文化。進行寶石學研究的他一直非常重視中國的市場和寶石學知識的推廣,常年多次到中國的大學講學,到科研機構做科研報告。他認為巨大的消費市場需要信心,而服務于行業、適合行業主流發展的知識和技術恰能給消費者提供信心。2012 年他與中國的學者合作出版的《世界主要寶石產地研究》(中文)一書,系統性地對寶石產地進行了研究總結,其中特征性的寶石包裹體圖片、包裹體分析和化學測試分析等都是基于對他的樣品進行拍攝和測試獲得。目前,中國開展世界范圍內彩色寶石產地研究的科研機構和院校的標本,也主要源自Schwartz 博士。多年來,Schwartz 博士曾多次在歐亞的大學、研究機構等講學,其中持續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體系最完整的當屬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名師講堂”中為研究生講授的《彩色寶石的產地與鑒定特征》。
Schwartz 博士被世界各地的大學聘為珠寶專業的客座教授。如巴西Federal University of Ouro Preto、Federal University of Porto Alegrel, 哥 倫 比 亞的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olombia、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清邁大學(University of Chiang Mai)。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同濟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也聘請博士為客座教授。

已停產多年的坦桑尼亞紅寶石樣品

罕見的巴西藍寶石樣品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逐步發展,寶石學領域的科研范圍和科研理念也不斷創新,寶石學產地和全產業鏈的研究就是這種開拓創新的成就之一。Schwartz 博士在這個領域的創造性貢獻是行業內有目共睹的,他是全新科研理念和方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Schwartz 博士在對祖母綠研究的過程中,利用大量祖母綠樣品,針對巴西、馬達加斯加等世界各主要礦床所產出祖母綠的特征,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對祖母綠產地特征和優化處理進行了系統地、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在國際知名寶石學、礦物學期刊上,他發表了幾十篇研究成果。如Gems & Gemmology(《寶石和寶石學》)、Journal of Gemmology(《寶石學雜志》)、Australian Gemmologist(《澳大利亞寶石學家》)、Zeitschrift Deutsche Gemmologische Gesellschaft(《德國寶石學會雜志》)、Mineralogical Magazine(《礦物學雜志》)、國際彩色寶石協會會刊Incolor 等期刊常常見到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他更是我們常見的Esmeraldas(《祖母綠》)和《世界主要寶石產地研究》(中文)等刊物的主要作者。以祖母綠、紅藍寶石的研究為起點,博士又逐漸拓寬研究領域,在尖晶石、帕拉伊巴碧璽、橄欖石等寶石的產地、優化處理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Schwartz 博士的科研成就與其獨特的科研理念有著密切關系。
首先,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不斷進取拓展。古柏林實驗室收藏了大量的包括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在內的彩色寶石標本,并購置了先進的儀器。Schwartz博士充分利用現有的這些先進儀器和豐富的標本等條件,不斷嘗試用新的儀器、方法去測試分析已有的樣品,并持續引入新的樣品,踏實地積累了鑒定的經驗和學術成果。在古柏林實驗室,他嚴格遵守實驗室鑒定師的操守,并不涉足商業,但是長期對珠寶展會、拍賣會、實驗室等進行觀察,所以對于來到實驗室的寶石價格走勢也具有了敏銳的判斷力。
其次,密切關注科研與產業發展的關系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之一。當有人愿意為非傳統產地的寶石或新品種的寶石支付昂貴的鑒定費用時,就意味著此類寶石的市場價格具有發展前景,行業發展的市場現象逐漸成為他寶石學研究的風向。如上世紀90 年代,他敏銳地發現了市場上馬達加斯加的藍寶石、巴西祖母綠等寶石的價格開始上揚,率先進行相關領域的系統性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重要著作。在2012 年瑞士巴塞爾珠寶展會上,他得到一盒尖晶石套鏈要價達到2 萬歐元的市場信息后,便開始對世界各地尖晶石樣品進行產地鑒定研究。他對橄欖石的產地研究也是如此。
第三,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在研究的每一個環節,他總是盡可能親力親為,以便更好地掌控測試和進行數據分析。測試完成后,他會將每一個樣品分別包裝,并貼上有具有詳細觀察和測試數據的標簽,進行分類保存,以方便之后的科研和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他收集的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很具典型性,分類也清楚明了,成為大學和鑒定實驗室人才培養的重要材料。Schwartz 博士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可靠樣品上,重視樣品和測試的可重現性和統計的規律性,更注重對行業、對同行的影響,講求實效,不追求高影響因子。
寶石研究及產地和全產業鏈研究的重要對象——樣品,往往成為困擾寶石研究者的重要因素。寶石研究者常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就是受限于資金。價格昂貴的寶石品種無法進行大量、系統的研究;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對部分價格便宜的寶石品種進行了研究,但又不具有經濟性,不能適應主流的市場需求。
在寶石樣品的收集方面,Schwartz博士并不滿足于客戶提供的和實驗室收集到的樣品,他還進行野外地質調查。他從不自封于實驗室內,經常親自深入礦區,采集帶有圍巖的樣品,或從礦主手中購買研究樣品。為避免礦區的局限性,還去市場購買樣品。在采集和購買樣品時,都以公斤為單位計。筆者就親眼看過他購買斯里蘭卡、坦桑尼亞和緬甸等地的尖晶石,巴基斯坦和中國等地的橄欖石,一般都是2 公斤起。

帶圍巖的緬甸藍寶石樣品

開采難度大、量少,但研究價值極高的阿富汗祖母綠晶體
總之,他樂于與產業內各環節的人士交流信息,傾聽從業人士的意見建議,從產業的各環節獲取信息。既可以了解市場趨勢,也有助于實驗室對未知產地的鑒定以及科研方向的把握。如當尖晶石的價格日益上揚,他與行業內的商業人士共同研究尖晶石的比色方案。
Schwartz博士的足跡遍布歐亞各國,如德國、日本、泰國、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的大江南北。去大學講學,傳播知識,與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進行項目合作,積極推動寶石的產地研究和這個領域的教育工作,倡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Schwartz 博士可謂是將寶石產地研究的方法和內容等系統介紹到中國大學的第一人,開拓了師生的眼界和研究思路。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內容覆蓋了寶石產業全產業鏈,從礦區到實驗室和市場等各環節。主要包含世界各主要寶石礦區的地質條件、地質形成背景、開采狀況、市場價格、優化處理、實驗室鑒定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特別彌補了之前國內教學中的礦區開采狀況、市場及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些方面的不足。
在產地鑒定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很多的成因等難點知識,這對于寶石學背景的學生而言會比較困難。但他卻能深入淺出,比如講到包裹體和成因時,他并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從同學們關心的市場和質量等切入,再將其一點點深入,引出難點,將晦澀的問題明了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這樣一環扣一環,娓娓道來,讓同學們能輕松地理解并貫通。
在Schwartz 博士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授課的幾年中,每一年的課件都會增減內容。每一次上課前,他都會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收集的最新文獻資料、市場信息等加入,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例如在典型的實驗樣品和高效的實驗課程中,標本為Schwartz 博士所收集、測試過的典型科研樣品,內容主要為顯微鏡下觀察世界主要礦床產出的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標本,以及主要的優化處理和合成標本,這些典型的標本可用于研究寶石學科和產業很多重要和前沿的問題。這些樣品(如熱處理的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標本)對國內的老師而言,很多都只是聽過,從未見過。更為重要的是,每個樣品袋均有所需觀察的信息。樣品典型、描述清晰且數據信息完整,使學生觀察起來事半功倍。相比于國內很多高校實驗樣品不夠典型且無準確的數據信息(學生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觀察非典型現象,而教師也會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教學生進行基礎的觀察),Schwartz 博士的實驗課程效率高,而且能有時間與學生就樣品進行更深入的科研式探討,提升課堂質量。

停產近30 年的泰國紅寶石熱處理前(下)后(上)對比

斯里蘭卡藍寶石熱處理前(右)后(左)對比
總之,隨著寶石產業的各環節發展更加緊密,Schwartz 博士倡導并踐行的寶石學研究,使得歐亞在技術、產地、貿易與加工等產業各環節溝通互融、取長補短。他服務于市場和產業的實用、前瞻性的研究和標本收集,產學研結合的特色教育方式等,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寶石產業發展和推動將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