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費曉蕾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當前金融創新的引擎,一個統一的指標和門檻,對于區塊鏈金融類應用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經歷了多年技術革新與應用嘗試,區塊鏈應用逐漸步入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的快車道。近日,央行向各金融機構下發了金融行業標準《推動區塊鏈技術規范應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以下簡稱“《規則》”)。
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是國內甚至國際金融業的第一個區塊鏈規范,而此次央行發布的《規則》則是首個由權威機構頒發、較為完整的對區塊鏈體系和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評估辦法,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給出一整套的評估規范。
近年來,憑借獨有的信任建立機制,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公共服務、農產品溯源等領域顯示出巨大應用價值。伴隨這輪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與服務的接續出臺,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健康安全有序發展有了推進器和安全符。
當下,我國區塊鏈的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智能制造、互聯網、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此前提出,我國應搶占創新發展制高點,盡快將區塊鏈產業納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而此次央行下發的兩份文件,也為區塊鏈行業發展指明了相關路徑。
其中,央行要求行業協會根據工作需要按照《規則》加強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行業自律管理,建立健全自律檢查、信息共享等機制。
“從 2019 年起,所有區塊鏈系統均需在國家網信辦備案。”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夏平解讀指出,從宏觀上看,《通知》及《規則》將使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發展走上高標準、嚴規范、高規格的健康發展之道;從微觀角度來說,從產品設計到技術規劃到技術實施,有了一個能夠對標、按圖索驥的指標體系。央行此次發布的兩個文件雖然是著眼于金融業,但實際上將影響到整個區塊鏈未來的發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規則》中央行給出了區塊鏈的定義,即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賴的技術。
“這是央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闡述什么是區塊鏈的問題。”夏平表示,這里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關鍵詞匯:區塊鏈是需要“多方共同維護”,換句話說,由多個獨立主體共同維護的體系,才是區塊鏈。其次,密碼學是區塊鏈技術的基石。再次,防篡改和防抵賴,這是區塊鏈立身的根本。最后,數據一致性,即通過共識機制來保證數據的可靠保存與傳輸,則是區塊鏈的核心功能。
可見,一些在區塊鏈討論中常常出現的概念并沒有在這里出現,比如“去中心化”“通證”。夏平認為,“正本清源,這為區塊鏈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作用。”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直是行業關注的重點,不但有金融機構的推進,更有大量科技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參與。但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科技含量不足,含金量不高;從科技企業的角度看,往往缺乏對金融的尊重。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銀行等金融體系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區塊鏈行業由于尚未形成一套標準規范體系、技術存在局限性以及運行機制缺乏中心機構監督等因素,也給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帶來一定風險,限制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和發展。
“央行這次下發的文件,意義非常重大。”相關專家認為,對于科技企業而言,這些領域和方向是值得去挖掘和創新的;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也明確了那些需要補齊的短板。如果能因此而促進銀企合作,則必然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是一項重大利好。
目前從金融板塊來看,多家銀行和科技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兩地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中入圍了相關區塊鏈的項目。
以上海為例,在首批8 個項目中,有一半與區塊鏈有關,例如興業銀行、興業數金發起的“融通保中小微企業票據流轉支持產品”中用到了分布式記賬;建設銀行、建信金科發起了“信盟鏈風險信息協同共享產品”;銀聯、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共同發起“基于區塊鏈的金融與政務數據融合產品”。
此外,央行還將從技術要素評估、性能評估、安全性評估等三大維度對金融體系的區塊鏈系統、應用進行規范,規范內容十分詳盡。
在技術要素評估上,分為賬本技術、共識協議、智能合約、節點通信等十個方面,深入到項目實施的方方面面,既考慮了所選擇技術手段的先進性和功能性,也兼顧了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性能方面單獨列出,在吞吐率、同步性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安全更是考慮的重點。《規則》中既涵蓋了信息系統中的固有問題,如基礎軟硬件,隱私保護、運維等,也針對區塊鏈的特點,在共識協議、智能合約、賬本數據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規則》還將每項評估結果分為“符合”“不符合”“不適用”三個等級,其中,對客戶利益造成直接或潛在損害、不利于管理部門合法監管工作的開展等問題將被判定為“不符合”。
夏平表示,一直以來,央行堅持金融創新的兩個底線,一是要滿足現有的法律法規,這包含無法進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二是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一切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均為“零容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和其他金融科技創新一樣,也必須遵守這兩條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