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展望 ①
繼續落實立德樹人
具體表現為:繼續鼓勵考生關注社會焦點事件特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典型事件、優秀傳統文化及中國參與的國際重大事件等,引導考生樹立家國認同、國際理解意識,增強考生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培養考生的家國情懷及關注人類發展的格局意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人類的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者。
備考實操策略:緊扣“核心價值”備考,引導考生關注官方媒體時事新聞、閱讀傳統文化書籍。如關注《人民日報》《新聞周刊》《新聞1+1 》《焦點訪談》,閱讀《史記》《鄉土中國》《杜甫傳》等。然后要求考生挖掘這些社會熱點背后的時代性話題,加強時評寫作訓練,思考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等。
命題展望 ②
繼續關注綜合素養
具體表現為:繼續打擊套作,鼓勵考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注教材,綜合考查考生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四大語文學科素養”。
備考實操策略:緊扣《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備考,注重“雙基”訓練。所謂“雙基”就是考生的基本閱讀、理解能力和基本表達、寫作能力。從目前的命題趨勢來看,各套試題均在“淡化”審題,而著重考查考生的“雙基”能力。考生可從幾個方面提升“雙基”能力。①緊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四大語文學科素養”做系列化、讀寫一體化的訓練; ②征訂一本專業的作文輔導刊物;③開辟每周一期的墻上語文園地;④開展課前10分鐘朗誦或課前3分鐘演講;⑤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及讀書交流會。
命題展望 ③
繼續推進教育改革
具體表現為:繼續貫徹反押題的命題理念,讓試題既能引導教學,又能有效防止宿構。
備考實操策略:緊扣《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翼”及《(2020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備考,著重突出試題的創新性與綜合性。具體操作是,作文訓練不是圍繞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做“復制性訓練”,而是要在上年高考作文試題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與《(2020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做一些合理性的、前瞻性的、創新性的“變通性訓練”。同時可以有所側重地去訓練某個熱點試題類型,如任務驅動型作文,但又絕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熱點試題類型,應對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基礎性題型做全面訓練,并對有可能出現的“融合性”新題型進行大膽預測。
命題展望 ④
繼續服務選拔人才
具體表現為:試題會繼續讓所有考生有話可說,但寫什么與不寫什么,在這取舍之間來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
備考實操策略:緊扣“關鍵能力”備考,注重提升文章的內在思維品質。具體操作是,以“四大語文學科素養”中的思維品質發展與提升為綱,做系統化的思維訓練,如①對哲學中的基本原理進行思維訓練,這些原理包括兩個論斷——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三個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幾個范疇——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②考生多寫時評文,以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與聯想思維;③考生可參與《奇葩說》話題的討論,以鍛煉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創新思維。
命題展望 ⑤
繼續強化情境設置
具體表現為:情境是高考試題所要考查的內容及能力的重要載體,所以在未來的命題中,試題所設置的情境會更貼近考生、貼近現實,也更復雜,當然,寫作指令也會越來越多,以突出語文的工具性,有可能會將更多的應用文如辯論詞、倡議書、自薦書、解說詞等融入寫作指令中。
備考實操策略:緊扣“情境設置”備考,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具體操作是,考生要反思自我、觀察生活、加強學科認知,日常要特意地去創設一些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更要依托這些情境與問題對實用類文體進行寫作訓練,如介紹信、序言、賀詞、歡迎詞、開幕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