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試用期,是指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關系還處于非正式狀態,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是否合格進行考核,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進行了解的期限。實踐中,部分用人單位把試用期當成“橡皮筋”和“白用期”,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了解試用期內的權利,應成為勞動者的必修課。
權利一:依法獲得工資報酬權
【案例】 張某與某醫藥公司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勞動合同,其中約定試用期三個月,工資每月2000元,正式錄用后月工資3000元。入職三個月后,張某因故辭職,同時向勞動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仲裁申請,要求某醫藥公司支付兩個月試用期的工資差額800元以及超出兩個月試用期后的一個月的試用期工資與轉正工資之間的差額1000元,勞動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支持了她的請求。
【點評】試用期,可以說是人們就業通往成功的關鍵一環。首先,勞動者在試用期享有依法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二十條分別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即試用期約定不能超過法定期限。本案中,醫藥公司與張某約定正式錄用后每月工資3000元,則該公司應按照每月2400元的標準支付張某試用期的工資報酬;另外,勞資雙方在一年期的勞動合同中約定了三個月的試用期,已超過法定期限,故應按照3000元的標準支付張某第三個月的工資。
權利二:享受社會保險權
【案例】劉某被一家食品公司錄用。進入工作崗位后,公司告知劉某試用期三個月,月工資2600元。入職兩個月之后,劉某向公司提出要求,希望能夠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但用人方以試用期未滿為由拒絕。無奈,劉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并支付經濟補償金。法院經過審理,判決食品公司支付原告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2000元。
【點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二)……”根據以上規定,及時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本案中,用人單位存在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故劉某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要求符合法律規定。
權利三:拒絕解約權
【案例】孫某應聘到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工作,雙方簽訂了三年期限的勞動合同,其中試用期為五個月。后來孫某在試用期未滿便收到了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理由是孫某“不符合錄用條件”。在交涉無果后,孫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撤銷公司的解聘決定。法院經審理后,判決被告繼續履行與原告的勞動合同。
【點評】試用期內,用人單位動輒就炒員工“魷魚”的做法,是一種明顯的違法行為。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作出了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但并非說用人單位可以任意為之,而是要在提供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證明后方可解約,而且雙方一旦因此發生爭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的規定:“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本案中,被告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孫某存在不符合錄用條件的情形。據此,法院作出上述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