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建 清, 張 斯 宇, 靳 帥
(國家能源大渡河枕頭壩發電有限公司,四川 樂山 614700)
枕頭壩水電站為大渡河干流水電梯級規劃的第19個梯級,地處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為徑流式水電站,安裝4臺180 MW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20 MW,設計年發電量32.9億kWh。枕頭壩水電站4臺發電機采用發變組聯合單元接線接入四角型500 kV升壓站,經1回500 kV線路接入電網。每臺機組機端設置有4組電壓互感器,均布置在發電機出口電壓互感器柜內,供發電機保護、調速器、勵磁、發電機電度表等設備使用。
2018年7月24日2∶36,按調令2F機組斷開出口斷路器DL2停機,隨后2.7 s主變低壓側PT二次消諧裝置諧振報警[1]、7.6 s主變保護低壓側零序過壓報警、11.2 s主變保護PT斷線;用萬用表檢查主變低壓側二次電壓A相57.2 V、B相52.6 V,C相34.8 V,零序電壓13.5 V,初步判斷主變低壓側PT一次熔斷器熔斷。主變停電后檢查發現低壓側2PT一次側B、C相熔斷器熔斷。通過故障錄波器波形分析(圖1),在DL2斷開后8 s內測得三相電壓波動為:A相35.5-102.26 V、B相27.04-98.26 V、C相33.32-75.82 V,分析判斷主變低壓側2PT發生了分頻鐵磁諧振過壓。

圖1 2PT故障錄波圖
2FB繞組接線見圖2,2PT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并接微機消諧裝置。

圖2 2FB繞組接線圖
2PT為電磁式,在正常情況下電感L=ψ/i為常數,鐵芯不飽和。在2F停機DL2斷開時,切除了發電機對地電容CF、1PT及消弧線圈電感XF,使主變低壓側不接地系統中電容電感突然發生變化,造成流經2PT的一次電流i增大,2PT鐵芯逐漸飽和,動態電感Ld=dψ/di反而減小,導致鐵磁諧振發生,非線性諧振回路的伏安特性(圖3)。由線性電容和鐵芯電感組成的回路中,電感電壓UL與電容電壓UC的和等于電源電壓。在電源電壓由正常值E開始不斷加大時,電路的工作點將沿曲線3自a點上升。當電源電壓超過m點的值U0以后,工作點m點突然跳到n點,并沿n~e段上升。n點與m點相比較,電容電壓UC很大,電感電壓UL也是增大的。這個過程就是電路工作狀態由感性經諧振到了容性的過程,產生了諧振過電壓。在鐵磁諧振發生后,即使電源電壓降低,而電路的工作點將沿曲線3的n~d段下降,在電壓恢復到正常工作電壓E時,電路將穩定在工作點c。此時的電容電壓UC與電感電壓UL都比正常工作點a大,即仍然有過電壓的存在。所以,鐵磁諧振的產生需要由電源電壓大于U0來激發,但激發過后電源電壓降到正常值E時,鐵磁諧振產生的過電壓仍繼續存在,并將保持。鐵磁諧振過電壓可高達3.5倍相電壓,且因頻率和相應的勵磁感抗均下降 ,勵磁電流往往會很大,最大勵磁電流可達額定勵磁電流的80倍,將導致PT一次保險熔斷,甚至過熱燒毀、噴油爆炸[2-3]。

圖3 非線性諧振回路的伏安特性
中性點不接地系統的PT[4],產生鐵芯飽和諧振的主要原因是諧波電源和諧振電路參數的匹配。由于電力系統故障形式多樣,目前,尚無有效措施對諧波電源加以限制。此外,由于故障形式不同,系統諧振參數也是隨機變化的。為抑制電磁式PT飽和引起的諧振過電壓,一般采取下列幾種防范措施能取得較好效果:
(1)在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并聯電阻RO或加裝專用消諧器。
(2)將PT高壓側中性點經高電阻R1接地。
(3)在母線上加裝對地電容。
(4)選用勵磁特性較好的電磁式PT或改用電容式CPT。
以上(3)、(4)項防范措施因涉及新增設備及技改,對枕頭壩水電站來說不具有操作性;(1)、(2)項措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以下加以重點分析和比較[5-6]。
當PT發生諧振時,中性點出現位移電壓,使三相電壓不對稱,PT鐵芯嚴重飽和,出現零序磁通,PT一次繞組中將流過零序電流I10,在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感應零序電壓U20。如果在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接入一個電阻R0,將流過零序電流 I20,其對一次繞組產生去磁作用,從而抑制了諧振。R0愈小,I20愈大,去磁作用也愈顯著。如果將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短接,即R0=0,諧振就不會發生。I10=I20/K2(K為PT一次繞組與二次開口三角繞組變比), I20=3×U20/ R0,則I10=3×U20/K2R0,所以,U10/I10=R=R0×K2/3。可見,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接入電阻R0,就相當于在PT高壓側每相并聯一個(K2/3)R0的電阻,增大了回路的阻尼率。從消振效果來說 ,希望 R0盡可能小。但是R0太小,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PT漏抗上的壓降太大,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電壓過低,不能滿足繼電保護的要求。根據運行經驗,一般取R0≤0.4(Xm/K2)(Xm為PT等值電抗)。
專用消諧裝置原理與電阻類似,只是當消諧裝置檢測到發生諧振時,自動投入相應阻值的電阻[7]。
在PT一次繞組中性點經一個較大的電阻R1接地,利用該電阻限制PT一次繞組中的電流,是防止或消除PT鐵芯飽和諧振的一個有效而簡便的措施。當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時,故障點流過電容電流,非故障相的電壓升高為線電壓,其對地電容C0上充以與線電壓相應的電荷。在接地故障期間,此電荷產生電容電流,以接地點為通路,在電源導線和大地間流通,由于PT激磁阻抗很大,故流過PT一次繞組的電流很小。但是,一旦接地故障消除,這個電流通路被切斷,而非接地相必須由線電壓瞬間恢復到正常相電壓。由于接地故障已斷開,非接地相在接地期間已經充電至線電壓下的電荷,就只能通過PT一次繞組經其接地的中性點泄入大地。在這一瞬變過程中,PT一次繞組中將流過一個很大的工頻沖擊電流,使PT鐵心嚴重飽和,激發諧振現象。如果在PT一次繞組中性點串一個足夠大的電阻R1接地,在單相接地故障消失時,就可阻尼流過一次繞組和中性點的沖擊振蕩電流,使其急劇衰減,避免鐵心飽和,防止鐵磁諧振的產生。單純從消振效果來看,中性點電阻R1越大越好,若該電阻為無限大,即PT高壓側中性點不接地,則諧振條件不成立,諧振根本不會發生。但是中性點電阻R1的選擇要受到中性點絕緣水平、接地指示器的靈敏度、正常電壓測量和電網運行方式的限制,不能選擇得太大。根據運行經驗,一般取R1≥0.06 Xm。
另一個辦法是將加高電阻方式調整為加裝非線性電阻消諧器。正常運行時,中性點電壓很低,消諧器呈高阻狀態,PT中性點接近不接地狀態,且消諧器自身具有隔離直流分量的作用,PT不易飽和,極大地減小諧振發生的幾率;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在中性點位移電壓作用下,消諧器進入非線性段呈低阻狀態,對PT測量準確度影響小[8-9]。
PT飽和引起的鐵磁諧振,無論是串聯(一次側)方式還是并聯(二次側)方式,都能有效消除諧振[10-11]。
中性點不接地系統發生鐵磁諧振,并非只有PT飽和所致,還有其他原因也會引起諧振,較為常見的有斷線引起的諧振。這種諧振,若采用并聯方式,起不到限制一次電流的作用將很快燒毀PT。即使是較為先進的專用消諧裝置,因依據的二次開口三角繞組電壓和頻率,也不易分辨是PT飽和引起的諧振還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諧振[12]。
因PT一次繞組的勵磁電流中含有一定的三次諧波分量,三相對稱系統中,三次諧波電流是零序方向,即三相PT中的三次諧波電流是同一方向,都流過PT一次繞組中性點與地之間的消諧電阻R1,必然在R1上產生三次諧波電壓。此電壓反映在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會使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電壓升高(約5~10 V),增加了PT二次側三次諧波電壓。同時,也會影響二次三相相電壓的測量。然而,采用在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并接電阻的方式不會發生此現象[13-15]。
鑒于枕頭壩水電站主變低壓側全部采用封閉母線,發生單相接地或斷線的幾率較小,而發生PT飽和諧振的幾率要稍高,比較兩種方案優缺點并結合1PT高壓側中性點已通過非線性電阻R1接地實際情況,確定采用2PT高壓側中性點經非線性電阻R1接地,二次開口三角繞組兩端并接電阻 R0和保留微機消諧裝置方式。
枕頭壩水電站2PT二次開口三角繞組變比K=272.79,現場試驗并計算得2PT電抗Xm=18.69 MΩ,根據R0≤0.4(Xm/K2)計算得R0≤100.4 Ω。同時,兼顧消諧作用及對保護、測量的影響,選用R0=40 Ω、320 W的陶瓷線性電阻,且并聯微機消諧裝置。2PT高壓側中性點非線性電阻R1,選用非線性電阻消諧電阻器,1 mA電流標準電壓550~700 V,現場試驗實測650 V;10 mA電流標準電壓1 500~2 000 V,現場試驗實測1 510 V。
采用該方案后未發生PT諧振,運行情況良好。
雖然枕頭壩水電站的方案解決了停機時主變低壓側PT飽和諧振問題,但每個電站仍需根據現場試驗確定R0、R1參數。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對電站主變低壓側不接地系統,最好在PT高壓側中性點經高電阻或非線性電阻R1接地,可根據PT的工頻勵磁電抗、中性點的絕緣水平等參數選擇合適的高電阻或非線性電阻R1。同時,在PT二次側開口三角繞組加裝質量性能穩定的二次微機消諧裝置,以實現諧振能量的消除;為防止二次微機消諧裝置失效,可在PT二次側開口三角繞組并聯一只阻值、功率適中的陶瓷線性電阻以確保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