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周 志 東, 石 偉 偉
(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區的水利水電工程、交通工程飛速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工程地質問題,尤其以高寒地區的軟巖問題較為突出,對工程施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和工程造價影響突出,有時甚至嚴重制約了工程的進展。
巖石的堅硬程度是根據巖塊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來劃分,可分為堅硬巖石、較堅硬巖石、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
軟巖是一種特性環境下的具有顯著塑性變形的復雜巖石力學介質,具有相對松散性、軟弱性、低強度性、易風化、水理性差等特點。一般可分成地質軟巖和工程軟巖,工程軟巖系指在工程力作用下具有顯著塑性變形的工程巖體。工程上,一般把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小于30 MPa的巖體統稱軟巖。例如,泥灰巖碎屑在水解作用、方解石溶解作用和伊利石向伊-蒙混層礦物轉化作用下,巖石抗剪強度降低[1]。
青藏高原屬于高寒地區,是由原特提斯洋迅速上升隆起的。在西藏,區內沉積巖自元古宇自第四系均有出露,覆蓋面積比例大,約占70%,底層系統發育齊全。特別是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和第三系的海相地層是我國范圍內分布最廣泛、發育最齊全、最完整、厚度最大的地層。在西藏地區主要的軟巖有炭質頁巖、泥巖和泥質板巖等。

圖1 軟巖四元件巖石力學地質概念模型
一般來說,對于洞室開挖,圍巖應力釋放,是一個卸載的過程,對于軟巖,一般會產生大于1.5 m的松動圈。因此,存在自我調整,達到穩定平衡或者失穩,這也是洞室圍巖產生的流變現象。在西藏的炭質頁巖、泥巖和泥質板巖等軟巖,一般表現為黏彈塑性變形。該地質概念模型(圖1)。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機械和人的作用使圍巖的結構發生變化,特別是開挖過程中,使圍巖增加臨空面,產生新的結構面等。例如,爆破作用對圍巖造成損傷,致使圍巖產生爆破裂縫,降低了巖體的完整性等。由于凍融作用,通常使巖石的裂縫擴展,微裂縫擴張,新裂縫產生等。
軟巖被施工揭露后,是一個復雜的水—力—熱相互耦合的作用過程[2]。
水對軟巖強度的影響,以西藏某水利工程為例,頁巖浸水隨時間延長崩解試驗見表1、2,強度改變見表3。

表1 西藏某工程頁巖浸水隨時間延長崩解現象記錄

表2 西藏某工程炭質頁巖崩解試驗成果整理

表3 西藏某工程炭質頁巖強度測試表
從2表可以看出,巖石軟化在5 d后非常迅速,耐崩解指數顯著下降,特別是裂隙發育和膠結相對較弱。有一定風化的巖石,隨著浸泡時間的延長,其裂隙快速擴張,崩解很快。當然,結構相對完整且膠結較好的微風化或者新鮮巖石,其崩解相對不明顯。
由于巖石的不均一性,同樣鉆孔取得的巖石具有的強度不盡相同,但是大致反映了一個趨勢(圖2),隨著浸水時間的增長,鈣質頁巖的飽和單軸抗壓強度下降明顯,軟化系數大大降低,當浸泡10 d時,軟化系數為0.25。
由于西藏溫差大,日均溫差一般在10~20 ℃,凍融作用突出,特別是在露天開挖的情況下,巖石很容易產生凍融崩解,以炭質頁巖為例。炭質頁巖屬于一種軟巖,節理裂隙多,遇水易于軟化,通過現場試驗,經過近5個月的現場凍融,在冰雪和凍融的作用下,新鮮的巖石崩解(圖3、4),而凍融對閃長玢巖的強度影響相對較小。

圖2 鈣質頁巖軟化系數隨浸泡時間的變化趨勢

圖3 隧洞掌子面新鮮的炭質頁巖
以西藏某地下工程為例,對施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容易產生超挖。在施工過程中,雖然采取了控制爆破,例如光面爆破等,但是由于巖石本身的強度低,水理性差、變形大,因此,當受到輕微擾動,爆破過程中的爆破振動難免對爆破設計輪廓線一位的圍巖產生影響,圍巖就會產生變形或者破壞。在排危過程中,巖塊沿結構面坍塌的可能性很大,導致超挖。在西藏某工程主洞為馬蹄形斷面,開挖斷面最大寬度5 m,高度5 m,軟巖洞挖過程中,邊頂拱超過平均超挖近40 cm,超挖量超過允許值的100%(規范允許超挖20 cm)。

圖4 通過5個月露天凍融的炭質頁巖
(2)嚴重泥化。泥化主要存在于底板。西藏某些軟巖,在有水的情況下,很容易軟化和泥化。例如,西藏某隧洞施工(圖5),由于軟巖的存在,在不采取施工底板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施工作業,特別是在車輛和反鏟等設備的擾動下,大面積發生泥化,造成局部低于設計高程約1.7 m,引發嚴重的超挖。
(3)工程滯后、成本增加且工期延長。 由于超挖及泥化等現象的存在,勢必采取施工措施,導致

圖5 軟巖遇水泥化
(4)存在質量隱患。 由于軟巖的存在和對水的敏感性,施工過程中的水、地下水均有可能對軟施工成本增加。例如,采取超挖超填、淤泥清理和保護措施等。因此,影響施工進度,導致工期延長。巖造成影響,引起巖石軟化和泥化,導致施工質量的隱患。
軟巖具有容易變形、水理性差、易泥化等問題。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主要的對策有:
(1)及時支護和封閉圍巖。開挖后及時驗收,跟進支護[3]。對于圍巖有鋼拱架的部位做到每循環及時支護、封閉。對于Ⅱ、Ⅲ圍巖及時噴護混凝土進行封閉,避免受到潮濕空氣等的影響產生軟化。根據軟巖崩解試驗,建議一般Ⅳ、Ⅴ類圍巖開挖后1~2 d進行封閉,Ⅱ、Ⅲ類圍巖不宜超過5 d[4]。底板開挖50~150 m左右暫停進尺,立即對底板進行清理,并澆筑墊層混凝土進行封閉。
(2)加強排水。施工過程中要采取集中排水與隨機排水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排水。集中排水主要根據地下水和施工用水的情況,按照一定的間距設置集水井進行集中排水。隨機排水主要是在有較大地下水時,進行隨機的引排,遇到較大的涌水點,增加排水孔,并將排水孔直接連接到排水溝中,減少巖層裂隙水對軟巖的影響。
(3)底板開挖預留保護層,加強底板保護。開挖過程中,預留30 cm保護層,以減少施工過程中底板圍巖泥化對建基 面產生的影響(圖6)。

圖6 隧道底板預留保護層開挖(單位:cm)
(4)嚴格控制爆破。爆破施工過程中做到精細化管理:一是爆破制度精細化,嚴格執行規范和行業標準,全過程實施監控,加強人員技術的培養和深造;二是爆破安全控制精細化,確定安全控制的關鍵點,細化并明確各個環節工藝流程的安全操作程序,使安全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處于受控狀態;三是爆破質量控制精細化,實施嚴格的光面爆破(圖7)[5],從爆破設計到施工各個環節做好精細,特別是對周邊眼的間距控制與裝藥結構嚴格要求,適當根據地質情況,采取個性化裝藥,減小對圍巖的擾動。
(5)加強監測。軟巖變形必須在開挖后進行必要的監測,地下工程必須根據洞室斷面尺寸進行圍巖變形監測,筆者認為西藏地下工程圍巖監測有條件時可以適當提高標準,增設現場監測項目,擴大監測圍巖的類別。例如,規范規定內地洞徑小于5 m時,只需要在Ⅴ類圍巖進行監測,西藏地區圍巖監測范圍可以適當擴大,在Ⅳ、Ⅴ類圍巖均需進行現場必要監測。總之,監測范圍必須高于標準并嚴于內地。

圖7 光面爆破鉆孔布設圖
施工中經常遇到軟巖,軟巖的強度低、變形大、水理性差是軟巖的突出特征,是一個棘手的工程地質問題。在西藏許多工程實踐中,都遇到了軟巖變形、軟化、泥化和凍融等問題。筆者以西藏某水利工程為例,進行軟巖軟化性能研究,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超挖、嚴重泥化、工期延長和質量隱患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嚴格爆破施工、及時封閉圍巖、加強集中和隨機排水、預留保護層、加強現場監測等,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推進,節約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