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王浩

煙臺市委十三屆八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2019 年7 月12 日,煙臺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繪制了新時期深化國企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煙臺市國資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萬華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切實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不斷攻堅克難、聚力突破,各項改革任務取得明顯成效,以萬華為代表的煙臺國企改革經驗在全省全國進行了推廣。
準確把握改革原則。把改革作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全面弘揚“改革、創新、擔當”的萬華精神,堅持加強黨的領導、維護職工主人翁地位、保持國有資本控制力“三個不能削弱”,科學謀劃“混改一批、上市一批、重組一批、提升一批”改革實施路徑,“一企一策”制定市管企業綜合改革方案,組織12 戶企業負責人在《煙臺日報》進行改革承諾公示,全面壓實了國企改革主體責任。
著力強化組織領導。在去年細化11 個方面42 項重點改革事項的基礎上,聚焦“三年行動計劃”第二年改革任務,從加強黨的領導、深化企業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服務水平、加強國資監管等5 個方面研究確定了27 項攻堅任務,制定涵蓋黨的建設、外部董事、精準考核、中長期激勵、改革績效評價、責任追究和容錯免責等方面的20 多個文件,為企業加快推進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扎實開展改革專項。正在推進實施“黨建規范提升、‘三項制度’改革、投資運營公司提升發展、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4 個專項行動,制定市管企業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推動企業完成“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高質量發展,創新引入第三方服務平臺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通過堅持集團化、市場化、規范化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資產結構和債務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發展動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
突出抓好國資監管。在全省率先打造國資監管“云平臺”,努力做到實時在線監管,并依托“云平臺”,正在研究建立市國資委與組織、財政、審計、人社等部門的國資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打造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制約有力的國資“大監督”格局。堅持把服務作為國資監管的最佳手段,出臺《市國資委服務企業十條意見》,建立市國資委班子成員和科室“一對一”聯系服務企業制度,扎實開展“比服務、比擔當、比貢獻,看是否越位、缺位、錯位,全面提升政治站位、能力水平和國資形象”的“三比三看三提升”活動。制定監管權責和授權放權“兩張清單”,做到了該放的放下去、應放盡放,該授的授到底、能授則授,該管的管起來、管好管住。
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新突破。交運集團員工持股試點改革注冊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主體公司,北極星與上海漢辰表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正在加快推進,蓬長客港集團、國裕融資租賃、正浩制鹽、東方智能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市管企業混合所有制比例達63%,力爭年內提高到70%以上。
資產證券化實現新突破。泰和新材整體上市項目取得證監會批文,有望成為繼萬華化學之后山東省第二家國有控制的整體上市公司;冰輪整體改革已于今年3 月份完成存續分立工作,密封科技首發上市申報材料已報深交所審核,正積極培育萬華節能建材、海頤軟件、東方縱橫等后備上市企業。目前,市管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65%,力爭年內達到70%。
規范提升實現新突破。建立市管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外部董事制度,正在加快推行中長期激勵試點,萬華、冰輪進入全省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示范工程試點企業。先后將國豐集團、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改組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3 家企業全部實現3A 信用評級,融資規模將達到1000 億元。
重組整合實現新突破。順利組建軌道交通集團,推動煙臺早日進入城市軌道交通時代。重組整合鹽業集團和海商公司,組建市鹽糧集團,實現了全市糧食系統資源的優化配置。將山東萊動股權整體劃入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完成市國資委直屬企業管理體制調整,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從2019 年的25 戶重組整合到目前的13 戶,切實做到了管好國資、放活國企、釋放活力。
市管企業正在成為支柱產業的龍頭。市管企業帶動形成了我市高端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多個產業集群,萬華MDI 產能居全球首位,張裕成為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泰和新材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高性能纖維研發制造企業,冰輪是全國唯一榮獲聯合國“保護臭氧層模范項目獎”的企業。
市管企業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全面復制推廣萬華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以打造公眾公司為導向,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目前,市管企業共有5家上市公司,市值近2000 億元。打造了26 個國家級、35 個省級創新平臺,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2.5%以上,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封鎖,填補國內空白。
市管企業正在成為城市建設的骨干。目前,市國資委和市管企業承擔“三重”項目19 個,約占全市“三重”項目數量的20%。國豐集團、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等市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承擔著總投資近2000 億元的地鐵、芝罘仙境、東方航天港等重大工程項目,萬華工業園、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園等重點產業項目加快建設。
市管企業正在成為民生保障的主力。2019 年,煙臺成為山東首個、全國第二個“一元公交”城市,串起了港城人民的美好生活圈。特別是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市管企業發揮抗疫“先鋒隊”和經濟“穩定器”作用,累計捐款捐物1100 萬元,累計減免房租等各類費用4000 余萬元,努力把社會擔當、家國情懷轉換為港城人民更直接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市管企業正在成為對外開放的典范。市管企業在海外建立了56 個子公司及辦事機構,萬華、張裕等企業發展成為源自煙臺、布局全球、國際化發展的一流企業。市國資委充分發揮“1+3+5”招商體系的功能作用,組織成立了專業化國有招商公司,不斷強化駐日、駐韓、駐港3 個經濟合作中心的功能作用,著力開展項目招商、股權招商、產業鏈招商、基金生態圈招商和園區招商,取得積極成效。
煙臺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國企改革重要論述的有力行動,也是煙臺國企改革的作戰書和行軍圖,當前進入全面攻堅階段。下一步,煙臺市將突出抓好“六個著力”,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
著力形成靈活體制機制。把戰投引進作為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手段,把優質資產、優質企業拿出來,采取以資源換資本、以股權引戰投的方式,加強與“三類500 強”尤其是央企、國企的戰略合作,主動去吸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改,在條件上不設準入門檻、不設比例限制、不設行業限制,最大限度撬動社會資本、技術、管理、人才、品牌參與進來,真正實現“1+1 >2”的效果。
著力打造現代國有企業。不斷完善市管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全面推開高管人員契約化管理、外部董事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做好國有獨資公司外部董事委派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推行中長期激勵,深入實施“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行動,督導市管企業全面實施既定方案,加快建立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和差異化薪酬制度。年內全面完成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僵尸”企業處置、非主業清理退出等攻堅任務,啃下“硬骨頭”,讓改革紅利加快釋放。
著力貢獻更大發展份額。特別是面對當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推動企業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引進、新上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優勢項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善創新成果激勵機制,強化自主創新。全面組織實施市管企業“雙招雙引”考核辦法,壓實國有企業“雙招雙引”主體責任,倒逼企業加強與戰略投資者、大院大所、基金機構的深度合作,為全市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提供堅實支撐。
著力優化國資服務監管。執行落實好《市國資委服務企業十條意見(2020 年度具體服務事項)》,健全完善“一對一”服務企業聯系制度,各科室每月聯系企業調研或現場辦公至少2 次,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問題。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時動態調整授權放權清單、出資人權力和責任清單“兩張清單”,對清單外的事項全部交由企業進行自主決策。完善國資監管“云平臺”,健全經濟運行、重要事項監管、風險預警、業績考核等功能模塊,實現監管信息系統全覆蓋、全方位、無縫隙的實時在線監管。切實發揮國資“大監督”格局作用,形成定期會商、信息共享、協同配合的監管機制,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同時,全力打造更加具有活力和效率的國有企業。
著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突出抓好萬華工業園二期、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園、江銅國興18 萬噸陰極銅項目、長島港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等列入全市“三重”工作的18 個重點項目建設。加大“進解促”力度,強化項目跟蹤服務,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和縣市區幫助企業破解瓶頸制約,力爭年內完成投資200 億元,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挑重擔、多擔當、作貢獻,配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有關部門,支持企業參與全市重點片區開發和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建設。
著力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進一步理清“三會一層”職責邊界,建立前置研究討論重大決策事項清單,抓好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鞏固總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強化黨建工作基礎保障。市管企業原則上設立專門的黨務工作部門,按照不低于職工總數1%的比例配強專職黨務工作者,按照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1%的比例落實黨建工作經費。深入查找廉政風險和制度漏洞,強化專項巡察,縱深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