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基
(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院第三測繪院,山西 太原 030002)
行政區劃是國家行政管理的組織系統和政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數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直觀體現在歷代行政區劃的沿革與變更中,并形成了現在的行政區劃格局。為了提高山西省行政區劃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山西省民政廳與山西省地圖集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編制了《山西省政區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目前圖集編制工作已接近尾聲。《圖集》以直觀的政區地圖匯集形式,全面、系統地反映近五千年來山西行政區劃的演變歷史。本文著重介紹《圖集》的編制特點。
《圖集》由5 大版塊構成:
(1)序圖組。由中國政區、山西政區、地勢、交通、衛星影象等5 幅地圖組成;
(2)省域圖組。由先秦、秦漢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4 組歷史時期政區地圖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6 部分59 幅政區地圖組成;
(3)市域圖組。由11 個地級市1949 年至2019 年不同年度的70 幅政區地圖組成;
(4)縣域圖組。由 117 個縣(市、區)1949 年至 2019年不同年度的432 幅縣(市、區)政區地圖組成(其中有10 個縣級區域合并表示),是圖集表示的主體內容;
(5)地名索引。是政區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表示涉及政區變更的古地名索引為主。
除5 幅序圖外,每幅圖均配以簡要文字介紹來反映各歷史時期山西境內主要行政區劃的更迭及變化情況。
《圖集》與《中政》兩本圖集在選題結構和占比方面進行比較,各有特色。(如表1 所示):

表1 《山西省政區沿革地圖集》與《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選題結構統計表
從表中圖幅數一欄中,可以看出《圖集》與《中政》表示的內容各有側重。《中政》主要針對的是全國及各省的行政區域變化,圖幅內容最低只表示到省級行政區域,省圖是表示的重點,共選取了168 幅地圖。《圖集》主要針對的是山西省及各地市、縣級行政區域的變化,圖幅內容最低表示到縣級行政區域,重點表示地市級和縣級地圖內容;共選取地市(專區、地區)、縣(縣級市、區)政區地圖502 幅。
地名索引是政區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示與政區變更有關的古今地名,從表中可以看到,《圖集》地名索引的頁數為90 頁,占總頁碼數的比重為27.35%,《中政》地名索引的頁數為108 頁,占總頁碼數的比重為29.11%。
2.1.1 秦以前政區地圖,采用區間時間:
先秦時期的堯舜禹、夏圖,由于歷史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同時還因為資料限制,采用的是概略的區間時間,約為公元前2400 年—公元前1600 年;秦圖采用的是較為準確的區間時間,為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
2.1.2 隋至清時期的政區地圖,采用年度時間:
從隋朝開始,文獻資料逐漸豐富,為準確體現性真實的歷史變化情況,采用的是年度時間。如隋為公元609 年,唐為公元 742 年。
2.1.3 中華民國時期省域政區地圖,共選取了4 個年度和1 幅民國時期的老地圖:
(1)民國初期山西省圖(1918 年):1912 年元旦,中華民國于南京成立,兩千年帝制結束。從民國元年(1912 年)至民國 7 年(1918 年)北京政府時期,山西省行政區劃經過多次調整,基本穩定下來,開始實行省、道、縣三級制,3 道共轄 105 縣。
(2)軍閥混戰后的山西省圖(1931 年):1930 年全國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
(3)抗戰初期山西省圖(1937 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7 月7 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同年9 月,日軍入侵山西。為適應抗戰需要,山西省政府設置7 個行政督察區,雖未得到國民政府行政院核準,但實際上在按7 個行政督察區執行。
(4)解放戰爭初期山西省圖(1947 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正式接管日偽山西省政府,并將全省劃分為16 個行政督察區,后改為14 區,并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 年)由內政部正式核準。同年,以陽曲縣城區置省轄太原市,是為山西省首個正式設立的市。太原縣更名晉源縣。至此,全省共轄 1 市、105 縣,其中省政府直屬 1 市、5 縣,各行政督察區分轄100 縣。但相當一部分縣實際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北岳、太岳、太行4 個行政區所控制。此圖基本反映了山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區劃現狀。
(5)1932 年出版的老地圖:用真實史料印證山西區劃實行省、縣兩級制。
(1)因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年成立,所以1949 年為必選年,以后的省域圖、市域圖、縣域圖組中的第一幅圖,都由1949 年開編。
(2)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省域政區地圖選取15 個年度幅。選取年度及主要原因:1949 年為建國之年;1953 年全省由區、鄉、村制改為鄉、村制,同時體現1952 年大同回歸山西,大同、陽泉改由省轄;1957 年省界出現調整,山西有6 處地方分別劃歸河北3 處河南3 處;1958 年開始實行人民公社化,縣級政區大量合并;1960 年逐步恢復 1958 年撤銷的縣 27 個;1961 年基本全部恢復;1969 年完成專區改地區;1970 年晉南地區分為臨汾地區和運城地區,大同市由雁北地區代管,陽泉市由晉中地區代管;1973 年主要體現1971 年-1972 年山西政區的變化,1971 年設立呂梁地區,同時還設立了方山縣、交口縣、柳林縣、婁煩縣、榆次市、臨汾市、侯馬市、古縣;1972 年呂梁地區的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84 年主要反映人民公社改鄉鎮,同時體現1983 年晉中地區的盂縣、平定2 縣劃歸陽泉市,晉東南地區的長治、潞安2 縣劃歸長治市;1985 年設立晉城地級市;1992 年撤銷介休縣、孝義縣,設立介休市、孝義市2 個縣級市,同時體現1988 年設立的地級市朔州市和1989 年撤銷霍縣設立的縣級市霍州市;1993年撤銷雁北地區,調整大同市朔州市行政區劃,奠定了現在山西行政區劃的輪廓格局;2003 年最后一個呂梁地區改為呂梁市,山西地改市全部完成;2019 年為資料截止年限。
(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市域政區部分,由于設置地區、專區或地級市的時間不同,所以市域政區地圖開篇一般以設置地區、專區或地級市的時間選取年份。選取年度有 1949 年、1952 年—1954 年、1957 年—1959年 、1960 年—1963 年 、1971 年 、1983 年—1985 年 、1988 年、1993 年、1997 年、2000 年、2003 年、2019 年。
(4)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縣域政區地圖主要選取了4 個年度。選取年度及原因:1949 年(新中國成立)、1971 年(全省地級行政區劃大規模調整基本穩定下來)、2001 年(撤鄉并鎮 2001 年結束)、2019 年(資料截止年限)或根據各縣具體情況選取相應年度。
歷史政區地圖的內容,根據現已掌握的史料和有關資料進行表示。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堯舜禹時代沒有出現行政區劃,夏代的國家形態尚處于初萌階段,直至春秋后期趙、韓、魏“三分晉室”,拉開了戰國的序幕后,才逐漸確立了以郡統縣的制度,行政區劃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拉開序幕,沿革至今。所以先秦時期的圖基本上以表示考古發現的遺址為主,以點帶面,粗略反映古人類族群活動的大致范圍,如堯舜禹、夏圖,西周、春秋和戰國圖,圖中南部內容豐富,北部內容較少。隋以后,史料逐漸充實,在圖中選取的聚邑數量就比秦、漢、三國、西晉要多并且有具體年度。具體表示的主要內容有:
3.1.1 表示5 個等級的古居民地內容
(1)都城;(2)省級治所(陪都、諸侯大國、刺史部、路、州、道);(3)軍司級治所(諸侯小國、、府、衛、州、直隸州);(4)縣、州級治所;(5)部分城邑、聚邑、聚落、村鎮。其中包含了僑州、僑郡,僑縣、今地名不確的居民地。
3.1.2 表示4 個等級的古境界內容
政權部族界;(2)部、路、道、州、省界;(3)郡、府、州、衛界;(4)縣界。
1949 年以后政區地圖制圖區域,分為省、市、縣三級,對應歷史政區部分,省域圖的內容表示到縣一級,市域圖的內容表示到鄉一級,縣域圖的內容表示到村一級,具體表示的主要內容有:
3.2.1 表示4 個等級的居民地內容
(1)省級行政中心;(2)地級行政中心;(3)級行政中心;(4)鄉鎮及村莊。
3.2.2 表示4 個等級的境界內容
(1)省界;(2)地市界;(3)縣界;(4)鄉界。
4.1.1 歷史政區居民地
為反映歷史時期政區的真實情況,將歷史時期的要素作為第一層面,用黑色表示,今要素與古要素對照以淺棕色表示,放在第二層面。由于山西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而且部分城邑曾為國都,因此在居民地等級上比今居民地多一個都城級別,所以在符號使用上,古居民地分為5 個等級,今居民地分4 個等級。古居民地要素除國都外,省級以下的居民地符號與今要素的符號完全一致。一級符號為都城,形狀呈正方形,符號中心是黑色正方形,邊線略粗為黑色,中間填充紅色;符號圖形簡單、規則、易記,突出了國都形象。二級至五級符號均用圓型符號,具有通用性、協調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4.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政區居民地
1949 年以后,雖然地名變化較大,但由于選取年度距離較近,所以使用了當時的行政名稱,以便于互相對照,從而能夠清晰地反映地名的沿革變化。
境界,作為政區地圖最重要的專題要素,最能直觀的體現行政區域的變更與沿革,是專題內容所要表示的重中之重,歷史政區部分采用古今境界對照的表示方法,使行政區域的變更一目了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境界,因選取的年度較多且跨度不大,而且除省域圖外,市域圖和縣域圖均是四幅圖在同一頁面上,非常方便相互對照,所以采用黑色表示當年境界或不同色彩表示多年境界。
4.2.1 歷史政區境界
古要素中各級境界放在第一層面,均用黑色表示,郡以上境界配以不同寬度的紫色色帶,郡以下境界不加色帶;今境界放在第二層面與古境界對照表示,今省界用白色實線,地級市界、縣級界與古境界線型相一致,全部用淺棕色。
4.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境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境界,均采用黑色界線表示;因年度選取較多,為體現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境界的變化,變化較大的重要年度,用飽和度較大的色彩區分。除2019 年度的圖外,其他不同年度的省、地、縣級境界均對照表示2019 年境界,用白色實線。
山西為一山地型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形切割明顯,許多山、河成為行政區域的天然分界線。歷史政區將古要素放第一層面,古要素河流、湖泊、湖泊普色及名稱,采用傳統的表示方法和用色,全部用藍色表示;古山峰符號及名稱、山脈名稱均用黑色表示。今要素水系、山峰、山脈的符號、普色及名稱注記均用淺棕色表示。
山西表里山河,許多山河為各級行政區域的天然分界線,用DEM 數字高程模型作為襯底,既能夠表現各級行政區域的地理概況,豐富地圖內容,又能夠顯示山西境內各級行政區域界線的地理分布和變化規律,還增強了地圖的藝術表達效果。
《圖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勾勒了山西各時期政區的沿革情況,以地圖特有的表現手段把山西五千年的政區更迭史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為山西的行政區劃調整、經濟布局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