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仟
摘要:無線電技術逐漸發展,各類無線電業務也層出不窮,臺站數量高速增加,無線電頻譜資源呈現緊張化,電磁環境也開始變得復雜。在當下的電磁環境變化下,必須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一體化監測系統,并實行無線監測,整合數據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無線電;環境監測;監測數據
引言
電磁環境監測系統是復雜電磁環境構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應用于監測各種通信和雷達信號,并對信號進行測量定位,獲取信號頻率,以及特征參數。而后,需要對監測結果進行評估預測,及時調整電磁環境。本文會多角度介紹電磁環境監測系統設計,并具體分析監測站布局、監測距離、靈敏度,以及測向精度的估算方法,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其中也包括體系框架的設置。
一、 無線電監測技術研究的現狀分析
從宏觀角度分析,無線電監測系統主要具備三種功能;分別是監測電磁環境,劃分與分配頻帶,并為頻率指標提供準確的數據、對無線電信號實行全方位探測定位查處等,確保無線電波的穩定運行、對部分無線電用戶進行管控,引導用戶在規定的頻率中開展業務。在無線電電磁監測管理中,必須對頻譜監測功能進行精準定位,促進監測技術與數據分析的長遠發展。
近幾年來,頻譜監測體系逐步完善,且都建立了網絡管理系統。而無線電電磁環監測網絡主要由以下幾個部門組成,監測控制中心、移動監測站、可搬移站、大型固定監測站、小型固定監測站、便攜式監測設備等,各個站點的工作重心各有不同。無線電監測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隨時監察與測試無線電網絡的運行狀況、管理無線電頻譜、查找具有干擾性的無線電源,保證航空、電信等部門的基本用頻權益。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北斗”衛星導航體系仍處于發展中階段,整體結構還不完備;但是,無線電監測技術卻逐漸創新發展,監測系統與設備處于更新狀態,這也為電磁環境創建安全的外部保障。所以,在新時期背景下,無線電電磁環境監測必須拓展核心業務,將無線電技術融入信息化領域,實現對電磁環境監測的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并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實行聯合監測與信息共享,提高無線電監測與管理效益,促進環境監測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完善監測內容,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無線電電磁環境與地形、氣象環境是相等的,都是物質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時空、頻率范圍內自然電磁與人為電磁現象的總和。從某種意義來說,電磁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無線電設備運用的效率;如果電磁環境不穩定,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那么無線電設備也不能正常的運作。同時,電磁環境所覆蓋的層面太大,其中有通信設備的研制、通信組網、頻率分布、信號監測搜集等等,為了更加全面了解掌握現下頻譜資源的使用狀況,則需要進一步規范無線電臺的管理,保護電磁環境,從而解決電磁污染問題。
例如,在正式監測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準確,先派專人在現場進行勘探,并制定初步的監測計劃,召開討論大會,明確各個地區的監測要點、位置、項目、頻次等,分配兩人完成前期的監測。對于固定監測站的選址,需要建立在高山高樓地帶,且能夠具有較好的無線信號。之后,便可以進行無線電發射參數測量,其中包括頻率、電平、寬帶、調制測量等,需要覆蓋模擬與數字信號。考慮到電磁環境的復雜性,為了避免外界元素的干擾,中心監測站可以依托數字系統建立PLC電磁干擾預設裝置,主要用來解決模塊失壓,以及內部供電回路的高強度脈沖。如果內部系統一旦出現超壓、失衡,就嚴重影響整個區域的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搜集也會受到干擾。所以,應當從實際出發,按照當地電磁強度與形式來選擇雙膠線,以獨立供電為主,降低脈沖對系統的沖擊性,確保無線電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另外,工作人員也可以在濾波器中安裝功率變流器,輔助線路傳輸,降低電磁環境對信號線的影響程度。在平穩的工作環境下,監測站便可以利用“中控臺”來遠程操控機械設備,發射無線雷達信號,感應與搜集各種電磁波,并整理成表格。最后,則需要對總和數據進行探究分析,判斷當前電磁環境的組成結構,如果存在一些具有威脅性的事物,則可以采用高度電波網絡來消除,從而提高系統運行的安全性能。
三、 兼顧多個環節,提高監測效果
由于無線電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電磁頻的應用也逐漸廣泛。同時,用頻設備數量的增多也導致電磁環境復雜化,出現型號干擾、用頻沖突等問題。如果不能規范電磁環境,則各式的用頻設備都無法真正發揮功效。所以,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電磁環境的監測管理,建立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信息化、網絡化監管。另外,根據國家監測中心頒發的《無線電監測網傳輸協議(RMTP)》,需要構建板塊監測網,統一控制多種型號的監測側向設備,獲取最完備的信息數據。系統是按照客戶端/服務器(C/S)模式來設計的,兼顧了多樣化的功能。
例如,考慮到無線電頻譜監測系統涉及車載、手持、便攜、固定等監測設備,并且建立了覆蓋式感知網絡。所以,為了加強監測效果,提升系統運行能力,可以利用動態仿真技術,對電磁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先用GIS對設備進行定位,搜集不同的頻率信號,建立電磁傳播模型。中心控制系統會將各種監測、側向和數據分析,直接轉向監測操作員,并合理調整電磁波數值,對信息進行配置與安全保護。期間,工作人員要定時發射無線電頻波,判斷周圍是否存在干擾源。針對電磁頻譜的分布狀況,監測人員需要把獲取的信息表單儲存到數據庫,以便最終的分析與核算。由于動態仿真技術屬于單點與多點結合,對電磁回波與雜亂波,需要在電子地圖中表明位置,以無源干擾設備為基礎,實時的模擬該如何去除雷達回波,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四、總結
針對目前的電磁環境監測的特殊性,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需協同管理,正確引入無線電技術,完善監測系統模式,進而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作出正確的決策。但是,現在無線電電磁環境監測網絡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相關部門需要不斷提升監測系統的整體能力與水平,實行動態化頻譜管控,提高無線電監測的綜合性能。
參考文獻:
[1]孫金光. 基于機器學習的系統電磁環境異常檢測技術研究[D]. 2019.
[2]于群. 微波傳輸無線電磁環境監測系統探析[J]. 現代電視技術, 2019(10).
[3]梁驍, 朱臻真, 馮寶山. 邊境電磁環境監測新需求及現有監測設備適用性研究[J]. 中國無線電, 2019.
(作者單位:青島四合計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