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就《通信短信息和語音呼叫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出,任何組織或個人未經用戶同意或者請求,或者用戶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短信息或撥打商業性電話。用戶未明確同意的,視為拒絕。用戶同意后又明確表示拒絕接收的,應當停止。這一“用戶不明確同意即禁止”的條款,被不少人視為是打擊騷擾電話、騷擾短信的最嚴規定。
一直以來,騷擾短信電話屢禁不止,由此催生出一些侵犯個人隱私的黑色產業鏈——向商家非法出售電話號碼、職業、身份證號等精準個人信息。此外,個別運營商為賺取電話短信費,不僅積極給各類商家提供優惠套餐,對異常號碼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幫助商家“復活”被騷擾軟件攔截的號碼。
整治騷擾短信電話,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如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界定騷擾電話的定義和處罰標準等。此外,運營商要不折不扣地推進手機實名制管理,徹底掐滅某些商家“你投訴標記,我注銷換號”的僥幸心理。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對地產、金融、教育培訓等市場主體廣告行為的市場監管,公安機關應強化對侵犯個人信息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懲治力度。
只有通過全鏈條治理、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才能多管齊下斬斷騷擾短信電話的利益鏈,還人民群眾以“眼睛干凈、耳根清凈”。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