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家玉 關逸豪

作為脫貧攻堅長效動力的特色產業怎樣才能“特”起來?廣東湛江廉江市青平鎮的那毛角村近年交出了一張張充滿創意的高分答卷。
6月16日,從山頭高地俯望,雨后的彩虹下,位于長青水庫邊的白馬嶺,剛種下的鳳梨整齊有致,宛如巨大的綠毯,幾經起伏后,漫上山坡,葉片上掛著的水珠在太陽下閃爍著點點光芒。
這片荒蕪的山地變身山地鳳梨園,源自駐村第一書記劉志剛對引入新型特色項目的執著。去年,劉志剛到外地考察臺商投資的鳳梨產業項目,發現這種綠色生態種植產業和經營模式十分適合那毛角村發展,就千方百計邀請臺商李智澤到村里來“看一看”。
鳳梨上山讓同行“大跌眼鏡”
位于粵桂邊區域的那毛角村,轄16個自然村,總人口5000多人,人均不到兩分耕地,是省定貧困村。被仙人域水庫和長青水庫夾繞的特殊地形,一方面帶來山路盤繞的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山壑水體交錯的地貌,帶來優美的景觀資源和特色農業資源。
來“看一看”的李智澤很快迷上了那毛角村。在對土壤和氣候環境進行評定后,李智澤當即決定把寶島優質的鳳梨產業引入那毛角村。
那毛角村的山地種上扶貧鳳梨,令當地不少同行“大跌眼鏡”。一來,山地種鳳梨,產收、投入的人力成本無優勢;二來,鳳梨種植忌雨水多,在海洋季風頻至的那毛角山地,降雨肯定遠高于半島南部的紅土地。
而在臺灣鳳梨種植行家眼里,山地根本不是什么問題。在寶島臺灣等地,山地鳳梨種植是常態,那毛角的沙質山地土壤,不易過度蓄留水分,加上精心挑選的山坡走向和同樣優越的日照條件,引入市場優質優價的鳳梨,并納入寶島鳳梨商成熟的流通網絡,前景極好。
劉志剛透露,那毛角扶貧工作隊推動與臺商合作的88畝鳳梨很快種植完畢,預計一年后收果上市,一畝純利不少于2萬元。青平鎮委書記黃健表示,從去年至今,那毛角村已種植優質鳳梨200多畝,投資超過300萬元;鳳梨園里,還雇用了不少貧困戶在務工。
貧困山村不再“望天吃飯”
那毛角村民對“鳳梨”上山的自信,源自駐村扶貧工作隊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扎實推進的一個個扶貧產業項目。
自佛山市衛健局2016年駐那毛角村扶貧以后,幾年來,扶貧工作隊著重推進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貧項目,先后投入53萬元養殖特色山雞,投入78萬元發展光伏發電,入股湛江交投約200萬元,入股村茶廠97萬元發展品牌茶等。多元打造的產業,打破了結構單一的傳統農業“望天吃飯”的瓶頸,即便遇到各種難預料的情形,其產業發展態勢也未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行。
“近幾年,鎮、村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著力做好‘一村一品扶貧產業,僅那毛角村的產業扶貧項目至今已投入近500萬元,在落后山村發展多個特色產業,成效明顯,為全村貧困戶63戶159人帶來滾滾紅利,去年底全村貧困戶經核算已實現脫貧。”黃健說。
村旁的大片田田荷葉,一個月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鄉村美景將引來眾多賞荷游客——水上的碧葉紅花令人心曠神怡,花下的小龍蝦也令賞花客味蕾大動,再晚些時候,那毛角的特產鮮蓮蓬也將成為當地市場的搶手貨。
村外那一個個低矮的小山頭,如今多變成碧綠的茶園。春茶過后采夏茶,村民把一筐筐采摘的茶青送進村場茶廠加工,干茶包裝后以100多元1斤外銷到全國各地,一畝山茶一年能賺上萬元。
扶貧工作隊注資入股那毛角茶業后,將其改建成現代化茶廠,幫助那毛角茶注冊商標“安柏”,走品牌經營之路,村里貧困戶每年也因此有近7萬元的分紅,那毛角茶逐漸成為可帶動全村發展的特色產業。
駐村干部變身種養行家
“偏遠山村只有引進來,走出去,發展特色產業,融入大市場,才能實現跨步發展。”劉志剛從駐村第一日開始,就為發展該村的特色產業殫精竭慮。
那毛角村得名于距村400米處的一塊大石,當地相傳曾有龍準備上天之前,在石上磨角,所以叫“龍磨角”,因繁體的龍字和磨字筆畫多,后來簡化成“那毛角”。
對這一得名故事,不少駐村工作隊員表示,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偏僻山村駐點扶貧,在耐得住長期的寂寞清苦后,會驚喜地發現,把心沉進工作中,不但對自己是一場卓有成效的歷練,對鄉村振興發展更是一場歷練實踐,是真正的“龍磨角”。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離不開特色產業。各村發展特色產業并無定式,但一定離不開智慧的火花。絕大部分駐村干部,駐村前并無農業經營的經驗,但他們憑借著信念和毅力,不斷學習和思考,在短短幾年間,個個成為“新農民”級別的種養行家。
“首先,極少村莊具備絕對的地緣資源優勢,鄉村扶貧產業是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多元因素整合的結果,必須跳出單一的地緣優勢,尋找整合優勢;其次,消除貧困是世界性難題,在制度優勢下,我們必須不斷創新,用智慧的火花,發動鄉村特色產業這輛滿載脫貧奔小康重任的快車!”劉志剛在總結那毛角脫貧攻堅戰時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