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芳
(甘肅省甘谷縣金山鎮農業技術推廣與綜合服務中心,甘肅甘谷741200)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屬于茄科草本一年生植物,又名山藥蛋、土豆、地蛋、洋芋。馬鈴薯在不同國度,名稱也不一樣,如美國稱愛爾蘭豆薯,俄羅斯稱荷蘭薯,法國稱地蘋果,德國稱地梨,意大利稱地豆,秘魯稱巴巴等。平均株高66 cm,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2部分,可供人類食用的部分屬于地下塊莖。薯皮的顏色主要有白色和黃色。花色主要為白色和藍色。現在馬鈴薯是中國五大主糧之一,其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馬鈴薯淀粉除了是食品外,還是制藥和化學工業的主要生產原料。17世紀時,我國已開始引入種植馬鈴薯。為了篩選適宜甘谷縣山區地膜種植的馬鈴薯品種,設立此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地位于甘谷縣金山鎮良種場的山旱梯田地,海拔1 730 m,年降水量400 mm左右,日照時數2 130 h左右,年均氣溫10.5℃,無霜期為173 d左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為黃綿土。試驗前進行土樣養分測定,土壤pH為8.59,有機質4.99 g/kg,全氮0.39 g/kg,土壤水溶性鹽總量0.64 g/kg,速效鉀102.5 mg/kg,有效磷1.5 mg/kg,堿解氮19.4 mg/kg。
本次試驗所使用的馬鈴薯繁殖材料均為適宜甘谷山旱地區栽培的隴薯7號、冀張薯12號、青薯9號和天薯11號,種薯全部由甘谷縣金種籽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提供。試驗氮肥為尿素(含N46%),上海浩弘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磷肥為粒狀過磷酸鈣(含P2O512%),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2%),廣東省青上化工惠州有限公司生產;地膜為天水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0.01 mm普通白色農用地膜。
試驗共設4個處理,處理1:冀張薯12號(CK);處理2:隴薯7號;處理3:青薯9號;處理4:天薯11號。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36 m2(6 m×6 m)。試驗于2019年4月25日起壟覆膜穴播,播前施腐熟的農家有機肥12 000 kg/hm2、尿素200 kg/hm2、過磷酸鈣150 kg/hm2和硫酸鉀50 kg/hm2作基肥,噴藥情況依據當地大田用藥。待地膜馬鈴薯成熟后,每個小區隨機取10株樣本進行馬鈴薯的株高、鮮秸稈產量、商品薯個數、商品馬鈴薯產量等生物量的測定與原始數據記錄。
土壤主要養分測定:播種當天覆膜前取表土層下0~25 cm左右的鮮土樣,委托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天水礦產勘查院測試中心進行各項指標檢測。
試驗結果測定:根據本次試驗的計劃,等試驗區地膜馬鈴薯成熟后,在每個小區隨機取10株樣本,將在考種室測得的各項生物指標進行原始數據記錄,最后取平均值,每小區單收單記產量。
由表1可以看出,2019年4月25日同時播種的處理1(CK)、處理2、處理3、處理4出苗日期有所不同,處理1(CK)出苗最早,為5月20日;其次是處理3,為5月22日;處理2為5月23日;處理4為5月25日出苗。出苗率也有所不同,處理1(CK)為91%,處理2為84%,處理3為87%,處理4為82%。
表1 不同品種馬鈴薯播期與發芽率調查

?
由表2可以看出,甘谷縣山旱地種植的不同品種地膜馬鈴薯平均株高以處理4最高,為63.1 cm,比處理1(CK)高5.2 cm;處理3為61.6 cm,較處理1(CK)高3.7 cm;處理2為60.6 cm,比處理1(CK)高2.7 cm;處理1為57.9 cm。秸稈產量以處理3最重,為140 100 kg/hm2,比處理1(CK)重3.9%;處理4為137 100 kg/hm2,比處理1(CK)重1.7%;處理1為134 850 kg/hm2;處理2為129 450 kg/hm2,比處理1(CK)少4%。單株商品薯個數以處理4最多,為4.7個,比處理1(CK)多0.5個;處理2為4.5個,較處理1(CK)多0.3個;處理3為4.4個,比處理1(CK)多0.2個;處理1為4.2個。商品薯產量以處理3最高,為81 570 kg/hm2,比處理1(CK)重17.9%;處理4為71 805 kg/hm2,比處理1(CK)高3.8%;處理1為69 165 kg/hm2;處理2最低,為61 515 kg/hm2,比處理1(CK)少11.1%。

表2 不同品種馬鈴薯植株性狀及生物產量
對于一年生草本茄科植物馬鈴薯來說,在甘谷山旱地人工地膜栽培中最重要的是選育一個適應本地生長的優質高產品種。在甘谷季風氣候無灌溉條件下,當前最適宜的種植品種是青薯9號,在甘谷山地旱區具有高產的潛力,產量為81 57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