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國軍
(甘肅省白銀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白銀730900)
為嘗試解決白銀市籽瓜種植業中受氣候干旱影響及重茬栽培病害多對籽瓜造成的影響,特進行籽瓜多根并接抗旱抗重茬栽培技術研究。
試驗設在會寧縣郭城鎮扎子塬村旱塬地,當地海拔1 800 m左右,年均氣溫6.9℃,年均降雨量315 mm[1]。農田土質為灰鈣土,土壤容重為1.43 g/cm3,田間持水量19.8 g/100 g,pH值8.3,有機質含量0.81%,速效氮23.3 mg/kg,速效磷1.94 mg/kg,速效鉀129.56 mg/kg,前茬作物為籽瓜。
供試籽瓜品種選用新疆圓片,異砧并接砧木采用黑籽南瓜。
根據盆栽試驗初試的結果,試驗設自砧并接2根、3根、4根,異砧并接1根、2根、3根,6個處理,對照為不并接。自砧在4月下旬播種,密度12 000苗/hm2[2]。在出苗后5~6片真葉時,將并接的若干主莖劃破表皮,用塑料薄膜纏到一起,待愈合后留1主莖,其余主莖斷去。異砧根據各處理要求,將與并接根數對應的黑籽南瓜與籽瓜種子一起種入穴內,在出苗后5~6片真葉時,將若干南瓜主莖與籽瓜主莖劃破表皮,用塑料薄膜纏到一起,待愈合后斷去所有黑籽南瓜莖頭,只留1個籽瓜莖頭。觀察并記錄生育期及降雨量,在生長期前后用烘干重量法測定土壤含水量,記錄經濟產量、生物產量、根重,另外測定單瓜重、縱徑、橫徑、皮厚、含糖量(折光法)、千粒重。試驗共進行3年。
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多根并接處理生物產量均高于不并接(CK),說明在大田環境下,多根并接籽瓜群體發育程度優于不并接(CK)。其中,以自砧4根(15 983.5 kg/hm2)生物產量最高,其次為自砧3根(15 348 kg/hm2)、異砧3根(15 274 kg/hm2),分別比不并接(CK)高44.2%、38.47%、37.80%。生物產量與最高并接根數基本成正比。
從表2可以看出,與生物產量表現相似,所有多根并接處理根量均高于不并接(CK),說明在大田環境下,多根并接籽瓜群體發育程度優于不并接(CK)。其中,以自砧4根(8 721.5 kg/hm2)根量最高,其次為自砧3根(8 406 kg/hm2)、異砧3根(8 355 kg/hm2),分別比不并接(CK)高43.2%、38.1%、37.2%。根量與并接根數基本成正比。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多根并接處理籽粒多年平均產量均高于不并接(CK),其中以自砧4根(1 356.5 kg/hm2)籽粒多年平均產量最高,其次為自砧3根(1 302.9 kg/hm2)、自砧2根(1 246.5 kg/hm2),分別比不并接(CK)高43.6%、37.9%、31.9%。籽粒產量與并接根數基本成正比。
從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鮮瓜產量全部高于不并接(CK),最高為自砧4根(36 437 kg/hm2),其次為自砧3根(35 706.5 kg/hm2)、異砧3根(32 889.5 kg/hm2),分別比不并接(CK)高49.8%、46.8%、35.2%。鮮瓜產量與并接根數基本成正比。

表1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生物產量效應

表2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根量效應

表3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籽粒產量效應

表4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鮮瓜產量效應
從表5可以看出,多根并接對品質有以下影響:一是自砧并接、異砧并接都明顯可以提高單瓜重,其中以自砧4根最高,其次為自砧3根、異砧3根、異砧2根;二是并接有增加籽瓜皮厚的效應,異砧瓜形指數有所增大;三是異砧并接含糖量、出籽率較自砧并接低,差異顯著。千粒重處理差異不顯著。

表5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品質效應
從表6可以看出,各處理并接后成活率均低于不并接(CK),且并接根數越高,并接成活率越低。在根數一樣的情況下,異砧并接成活率低于自根并接。另外,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異砧并接在黑籽南瓜極易多次產生萌蘗,清除萌蘗比較費工。如果不及時清除,萌蘗不但消耗養分,而且其開花后花粉傳到籽瓜雌花上,影響籽瓜及瓜子品質。因此,在大田條件下,如果勞力不太充裕,并接宜采用自砧并接。

表6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成活率比較 單
試驗中對籽瓜枯萎病、炭疽病等病害發生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所有多根并接處理總體發病率均低于不并接(CK),其中以異砧3根(6.9%)最低,其次為異砧2根(7.7%)、自砧4根(8.4%),分別低于不并接(CK)21.8個百分點、21個百分點、20.3個百分點。說明整體多根并接籽瓜植株抗病力均高于不并接的常規植株[3](見表7)。

表7 籽瓜多根并接大田試驗發病率比較 單
多根并接可以加強籽瓜植株根系,提高個體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促進個體發育,進而改善群體的發育狀況,提高群體生產能力。試驗結果表明:多根并接處理不論生物產量、根量、鮮瓜產量、籽粒產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在降雨量相對充沛的年份,表現最好的自砧4根并接處理,鮮瓜產量達41 883 kg/hm2,較不并接(CK)增產13 918.5 kg/hm2,增產幅度達49.8%;籽粒產量達1 549.2 kg/hm2,較不并接(CK)增產468 kg/hm2,增產幅度達43.3%;根量達10 033.5 kg/hm2,較不并接(CK)提高3 031.5 kg/hm2,幅度達43.3%,增產效果明顯。
多根并接明顯提高了籽瓜的抗病能力,在根數相同的情況下,異砧并接發病率低于自砧并接,其中以異砧3根表現最好,發病率為6.9%,低于不并接(CK)21.8個百分點。
異砧并接對含糖量及出籽率有一定的降低效應,瓜形指數增大,但對單瓜重、千粒重無明顯影響。
多根并接成活率均低于不并接(CK),且并接根數越高,并接成活率越低。另外,在根數一樣的情況下,異砧并接成活率低于自根并接。另外,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異砧并接在黑籽南瓜極易多次產生萌蘗,清除萌蘗比較費工。如果不及時清除,萌蘗消耗養分,反而影響植株發育。因此,在大田條件下,如果勞力不太充裕,并接宜采用自砧并接。
綜合發育、產量、抗病性各方面表現及成活率、操作難易程度等因素,多根并接最適宜模式為自砧3根并接,在病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區域,可采用異砧2~3根并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