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華
一到下課,我就發現很多學生湊到一起,談論“王者榮耀”,談論“吃雞”。仿佛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什么事比游戲更能吸引他們。也難怪,缺少家長的監督,游戲就是他們的精神生活。望著窗外明媚的陽光,這些本該享受大好春光的少年們,從未留意大自然的美好。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伸出手,把他們拉到真實的情境中,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與成長。
校園操場上,周邊的道路旁,野菜眾多,有婆婆丁、薺薺菜、小根蒜,經常有人三五成群地來挖。于是,我和學生策劃了一次挖野菜活動。
首先,按照班級的小組劃分,一共四個組,利用周五午休和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在學校周圍,自己找好喜歡的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和區域內,開始挖野菜。然后,我們將按照小組統計的總量進行評比。
這個活動讓學生這個興奮啊!提前幾天,我就看見一到下課,他們就開始出去觀察地形,去看看哪里的野菜長勢良好,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也都和本組的小伙伴開始觀察和注意路邊的情況。就像一群尋覓獵物的獵人,不放過任何一個有野獸出沒的地方。而且,還要避免自己發現的好“地盤”被別人發現并占領。
這一周的時間,學生也跟家長請教各種關于野菜的問題,什么地方野菜會比較多?什么樣的菜大家喜歡吃?用什么工具挖菜最快?用什么裝菜會更方便……
從周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這個過程都寫在日記中,我希望他們把這些內容積累起來。我始終認為,觀察是一種感知生活的能力,寫作則是一種積淀思想的能力。無論什么年齡,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就有提升自己的能力。
終于到了周五比賽的時間了,在我強調了工具的安全使用和活動區域范圍后,學生像一群小鳥一樣,和自己小組的小伙伴飛出了教室。
第一組的小昊像個小專家,他帶著幾個同學來到學校后院的大墻外側,他笑嘻嘻地說,他都觀察了很久,這里有一大片婆婆丁,而且婆婆丁是喜歡成片生長的,這里,肯定還有可以開墾的“沃土”。
第二組的小馨,帶著小組成員,在學校的花池邊和甬路操場邊辛勤勞作。不時傳來女孩子們抓到蝴蝶的驚喜,或者被男生拿著毛毛蟲嚇了一跳的尖叫。
第三組的學生則都跑到學校那邊的一排小樹叢中,蹲下身眼神銳利地進行地毯式搜索。
第四組的組長小然竟然帶了一個小花籃,她說這樣敞口式的籃子可以方便往里邊放菜。他們在學校左邊一塊地邊發現了一小簇小根蒜,盡管數量不多,也足以成為今天的特殊品種!小然一邊挖菜,一邊將順手采摘的野花插在了她的小花籃上。這一切,讓我看見少年該有的模樣。
鄉村教育,沒有太多的現代化設備,但是,我們有豐富的地域和人文資源,我們要培養學生靈動的生活氣息和精神生活,教師首先也應該學會因地制宜給學生提供豐富靈活的活動契機。這次挖野菜的活動,從小組的組織,到人員分工,到學生的認真觀察,整體策劃,最后的團隊競爭、成績評比和日記展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團隊合作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學習的圈子里面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么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枯燥的、沉重的、單調乏味的事。只有在學校里充滿生氣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這種事情就是到了學生畢業后還能記憶猶新。
后來,我們把所有的勞動都發展成了活動:拔草,我們班級唱著歌,然后進行野花插花比賽;掃落葉,我們進行“根將”比拼大賽;清雪,我們進行對雪人比賽……
當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將勞動看作是游戲,當老師將所有的活動開展得有計劃、有步驟的時候,那么一切工作都豐富多彩而有了意義和內涵,學校里的每一件小事,就都成為學生成長中的教育契機和記憶中最難忘的一筆!
■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