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利
最近發現,有許多家長在教孩子學古詩時,只是一味地強迫孩子背誦,導致孩子背時不情愿,背后不理解,學古詩對他們來說成為一種負擔。
我也曾教過孩子學古詩,那是在一種快樂的情境中,讓孩子去學、去朗誦、去掌握其中的內容,自然能收到比較不錯的效果。
教孩子學習古詩,我一般會編一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讓他對詩詞充滿興趣。雖然有時孩子的提問讓我笑掉大牙,但是感受孩子的“童言無忌”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在學習孟浩然的《春曉》時,我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美麗的春天到了,一個孩子在春夜里酣睡到天亮,太陽公公已經照到屁股上了還不知道。等他醒來時,聽到窗外清脆的鳥叫聲,他高興地走出家門與鳥兒一起享受著春天的陽光……”
孩子聽著聽著笑了,他問我:“爸爸,你是否在講我的故事?”我說:“是啊。唐代的詩人都知道我的兒子是個小懶蟲,在春天這個大好時節里賴床。”他說:“爸爸,那些鳥是不是麻雀、布谷、燕子啊?”我立即為他豎起大拇指說:“孩子,你真了不起,都知道這么多小鳥的名字了。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古代的詩人是怎么寫春景和鳥兒的。”兒子興高采烈地答應了。
當我和他一起讀《春曉》時,他問:“爸爸,那個‘眠’字是什么呢?”我把兩手合并放到臉的一邊,頭順勢倒在了手上,閉上雙目,做了個睡覺的樣子,說:“就是睡覺的意思。”就這樣,一個上午的時間,在講故事中,兒子不知不覺記住了《春曉》的內容。
有一天,當我把他帶出去欣賞美麗的春景時,他高興地背誦起了《春曉》,眼前的景立刻變得鮮活起來。
為了讓孩子深切理解古詩含意,我喜歡把古詩文編成小品,直觀地再現其內容。比如在學《憫農》時,我找來一個草帽,手里拿著小鏟子,在陽臺透進陽光的地方,擺著孩子那些小小的植物玩具,還用毛巾不停地擦著汗,再到餐桌前坐下來,吃著香噴噴的米飯……
孩子靜靜看著我的表演,略帶思索地對我說:“爸爸,這不是農民伯伯種地的情景嗎?咱們吃的大米飯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我說:“不如你也來跟我一起表演吧。”孩子高興地和我一起“種起了地”。趁著興頭,我說:“今天,爸爸就教你這首唐詩《憫農》。”那天下午,孩子很快學會了《憫農》這首詩。
在學習描寫友情、如畫的山水、對家鄉的思念等詩詞時,我們也用同樣的方法,一起表演、學習其中的內容。在一次學校組織的古詩詞表演大賽中,孩子自己所編的情景劇式的《敕勒歌》獲得大賽一等獎,他的表演才能也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
每到周末,我們家都要舉行朗誦會比賽,我和妻子讀一些名家名著中的精彩片斷,孩子就表演他的古詩背誦。
有一次,妻子在誦讀朱自清的《春》時,孩子像個老師似的給她指導,說:“要像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手放在這里,還要向前邁出一步。”然后,也不自覺地在一邊背起了《春曉》。妻子在結束朗誦后就給他講《春》和《春曉》中一樣的春色,不一樣的創作故事,他似乎能聽懂一些,還不停地點頭。
在比賽中,兒子還有許多創意。在表演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時,他用凳子充當大山,讓我們躲藏起來說話,他在臺前慢慢地走著,背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詩句。看著他的表演,我高興地說:“我們表演得怎么樣?”他說:“爸爸媽媽都很棒,我給你們獎勵塊糖吃。”他那小大人的樣子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教孩子學古詩的方法因人而異,希望我的這些方法給你帶來啟發,使孩子在快樂學習古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幸福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