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超,覃 波
(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島 066000)
隨著國家新項目的不斷開發,施工船舶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有些企業部分船員的操作能力或意識并未提高[1]。2008 年,秦皇島港拖輪在航行過程中主機發生抱瓦事故,導致船舶緊急停車,雖然沒有出現人員傷亡,但也需要引起重視。為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保證船舶的正常運轉,船舶的維護保養就要常態化,并嚴格按船機設備技術規程操作,時刻監測設備運轉狀況。船機設備的維護保養事關企業生產任務能否順利完成,維護船機的完整率,在經濟效益和安全生產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一些企業對于港口施工船舶維修保養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關于維修,保養方面的較少[2]。維修方式的選擇要依據船舶的特征及其適用環境的特征進行選擇,主要依據船舶自身的性能、類別,選擇狀態維修、事后維修或定期計劃預防維修,對選擇第一種方式的船機設備進行檢修還是大修。目前,船舶分公司與項目部協作,對管理制度即廠修、塢修方式進行改變,逐步形成一個以“項目船組”為單位的新的維修保養管理模式,多以船員自修為主,項目部協助,以日常維護、定期維護為基礎,提高船員的技術水平,加強故障診斷和狀態監測技術的應用,實現自動化動態管理,以達到以下3 個目標,即最佳的技術狀態、最經濟壽命費用周期和效益最大化。
由于港口施工的船舶結構比較復雜,而且很多設備的材料選用的是鋼材,如船舶的甲板機械、軸漿舵等,在船舶航行、作業、停泊期間要經受海風海浪的侵蝕,如不加強維護保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漏油、漏電、漏氣等,還會出現儀表失靈、閥門銹死等其他機械故障,這就決定了維修保養的必要性。很多船機設備由于忽視維修保養而出現壽命縮短的現象,最終導致船舶工作效率降低,進而出現船舶使用存在問題,船員生活受到影響,最嚴重的情況是船只毀損、人員傷亡[3]。
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CB03 標段出運墩臺72 座,合計113件即出運113 個航次,每個航次約120 km。結合港珠澳大橋CB03 標墩臺出運實際,出運船組配備3 艘船舶,即4000 t 半潛駁1 艘(半潛駁9 號),5000 hp 全回轉拖輪1 艘(交工80),70 t起錨艇1 艘(起錨艇12 號)。
對船舶維修保養管理進行具體分析,就可知其實質就是對船體及相關機械的管理,該項目還要做好分工工作。港口作業船舶的人員配備和分工與長航運輸船舶區別很大,保養管理工作質量取決于船員自身的技術水平。為提升船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船舶分公司每年都組織培訓活動,效果顯著。
(1)船組要詳細真實記錄《輪機日志》《航海日志》《船機設備技術狀態表》(按季度上報船舶分公司),記錄依據來源于設備運行詳情、小型故障維修措施。
(2)船組各船舶正常生產作業時,每月填報燃潤油、備件等申請計劃,上報船舶分公司。
(3)實施分工負責制,不論是日志還是針對設備的狀態表,對設備初步負責的是駕駛員、輪機員,記錄好報表后由船長、輪機長分別簽字,最終由船組負責人簽字。該項作為船員業績的考核。
通過實例介紹船舶維修保養計劃內容,以港珠澳大橋橋墩主體工程CB03 標橋墩出運“項目船組”起錨艇12 號(圖1)為例。

圖1 起錨艇12 號
4.3.1 短期保養
(1)日保養。主要針對的是艙室和設備的清潔,并做好機油油位的檢查工作,即主機、副機和空壓機,以及設備是否存在漏水、漏電、漏油。保養需要有依據可循,即保養規則,特別注意潤滑、冷卻各方面的工作。在交班時,相關人員需要徹底完成清掃工作,針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告知接班人員,必要時通知船長、輪機長,并記入當班的《輪機日志》。
(2)周保養。通用報警功能試驗、消防系統試驗、航行信號燈試驗、錨機、絞盤和拖鉤,艙蓋上的手輪,用于扣緊錨的設備、楔形把手(安裝在水密門上),通風裝置的整個閥門,以及滾輪等的保養。
(3)月保養。檢查主機、副機、液壓系統的潤滑油狀態,按船機實際運轉時間清洗或更換副機三濾,檢查艙底水位、檢查船體外部結構的缺陷并維護,艙底構件及清理艙底雜物,檢查泵水封、尾軸油封、水封密封性,火災報警系統、艙室、檢查救生設備數量及安放位置,檢查系泊索具、錨鏈磨損情況,檢查操縱器軟軸,暴露于空氣中的的螺絲、電纜以及照明裝置。
4.3.2 長期保養(半年)
針對的是淡水艙、首、尾尖艙以及大艙通風系統的保養工作。每隔6 個月,就要對淡水艙進行保養,方式是抽空所有水進行清理工作。
4.3.3 預防性檢修
預防性檢修針對的是12 號起錨艇,具體是指檢查保養工作在非生產時間進行。要注意預防性保養維修工作的計劃性,以便通過良好的保養技術提升船舶的使用期限,避免設備發生本可以通過檢查維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讓船舶的作業時間、作業質量維持在較高水平。計劃性保養會帶來各方面的好處,比如船員的維修效率、維修水平等。
廠修費用和自修費用這兩類是“項目船組”維修保養費的分類。廠修費用由固定費用以及依據實際船舶情況所確定的不穩定的修理費;自修費用是船員依據自己的能力、依靠船舶上自帶的維修工具,在一些特定時刻維修船舶、保養附屬設備的費用支出。現階段,船舶修理市場的收費并不是容易確定的事項,最終導致難以控制船舶維修管理費用還會讓船舶的維修管理難上加難,主要原因是修船廠的地域歸屬不同,導致材料、人工費用方面均有不同,還有該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注意以下3 個方面:
船舶進廠開展維修檢查工作不可避免,抉擇修船廠時,要結合價格、服務、信譽等進行綜合考慮,這些信息的來源主要是該修船廠的維修記錄和船廠資料,選擇合適的修船廠,做到有章可循。
為了迅速發現設備的工況變化,船員需要注意針對船組各船的橫向對比,同時本船的縱向對比也要多加注意。平時的操作使用要依據船機設備理論數值,結合該船實踐操作中的運行情況,完成精準操作。要注意及時修理的重要性,因為船機在經過超負荷運轉后,不僅會影響工作效率,還會影響主副機的功率。隨時監測,發現工況下降時,為避免故障的發生,迅速反應進行修理,這樣對維修費用和維修次數的減少都有積極意義。為防范于未然,需要加強對船舶設備的保養工作,不忽視存在的小問題。
主機、副機、通信導航、電器、消防等組成港口施工船舶結構復雜的綜合體,該綜合體離不開備件,可以說備件即為安全保駕護航,也是船舶的物質基礎。具體來說,當船舶備件達到一定量時,既可以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度,對船舶作業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也要注意備件量的適當性,如果持有過多的備件,不僅會導致經營損失,還會占用不必要的資金。備件庫一般按照過往的經驗進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著盲目性、非科學性,這樣會導致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備件積壓,出現自然損毀;二是出現部分備件缺乏的情況,對船舶的運轉產生消極影響。
為滿足項目生產用船要求,需要加強船舶的日常維修保養,時刻保證船舶處于最佳狀態。船舶維修保養是通過對船體、機械和設備的修理、維護、保養或更新,保持和恢復機械設備的規定功能所采取的技術措施,目的是使船舶維持應有的性能。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和設備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維修保養已添加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成為以低成本獲得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說維修保養也是生產力。要管理好使用好船機設備,必須重視船員隊伍建設并搞好船機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船舶維修保養工作在船舶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