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長,劉 勇,張兆欽,劉元寶,孫志瑞,仙進兵
(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山東兗州 272117)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出行人口的日益增多,交通舒適度、便捷性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無縫鐵路的發展速度也日益加快。無縫線路是鐵路軌道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普通鐵路線路相比,無縫線路在相當長一段線路中消除了大量接頭,從而減少沖擊振動,提高了車輛的運行穩定性和乘坐舒適度,減少材料消耗,降低軌道養護維修費用,延長線路設備機車車輛的使用壽命及維修周期,減少車輛撞擊鋼軌產生的噪音,適用于高速行車的要求等,是鐵路現代化主要內容之一。
換鋪施工是目前最主要的無縫鐵路長軌鋪設方式,其中人工換鋪是各大施工單位采取的最主要的施工方式。但目前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80、90 后群體大多已不再愿意從事這種體力勞動,用工難成為目前建筑施工領域較為突出的矛盾。根據國家工信部聯安全〔2018〕111 號《四部委關于加快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研發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安全與應急產品,推廣應用一批“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安全技術裝備,提升各行業領域的本質安全水平,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機械化是企業實現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在線路達到初期穩定或穩定狀態時,實施長軌換鋪作業。主要工序包括:①拆卸扣配件;②將短軌(工具軌)撥出軌槽;③將長鋼軌撥入軌槽;④安裝扣配件。施工時每班正常需配置作業人員40人,根據現場統計數據,正常情況下每班每日可完成換軌4 km,計0.5 km/h。施工時作業人員須連續作業,勞動強度較大。
傳統的人工換鋪施工,用工數量較多(每班40 人,大干搶工時每班需配置80 人或以上),作業效率低下,安全風險高,目前因受作業人員配置資源限制,已不能滿足大干搶工的需求。
為解決長鋼軌人工換鋪帶來的成本高、作業風險高、用工荒、效率低、工藝落后等問題,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機械管理人員進行技術攻關,依托公司邯濟至膠濟鐵路聯絡線項目工況、工期等制定研發計劃,設備設計研發方案確定后,公司聯合株洲長遠智造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生產,設備出廠后在工地經過反復調試、技術改進,已具備非常優秀的施工作業能力,幫助邯濟至膠濟鐵路聯絡線項目順利按期高質量完成500 m 長鋼軌換鋪施工作業,為邯濟至膠濟鐵路聯絡線順利開通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換軌車自身為一機械結構,通過機械結構和相互作用力,實現25 m 工具軌的起道、位移和500 m 長鋼軌的起吊、入道(圖1)。

圖1 換軌車結構
新舊鋼軌換軌裝置主要由主梁、下導框、上導輪及導槽組成。新軌從上導輪進入,舊軌從下導框進入。
新舊鋼軌起吊裝置主要由導軌花架、連接槽鋼、走輪等部分組成。
車輛主要由底架組成、K2 型轉向架及風手制動系統等組成。為便于運輸,底架組成分為2 部分,2 部分之間采用鉸制孔螺栓連接。轉向架采用轉K2 型轉向架。基礎制動裝置采用中拉桿式單側閘瓦制動,裝用L 型組合式制動梁。風制動系統采用120 閥控制系統,主要由120 閥、50 L 副風缸、11 L 降壓風缸、不銹鋼管路系統、305×254 制動缸、制動杠桿及拉桿等組成。手制動系統采用NSW-1 型手制動機控制,主要由NSW-1-1704型手制動機、滑輪、拉桿及鏈條等部分組成。
桁架組成主要采用型鋼(角鋼及槽鋼)焊接成桁架結構。為便于運輸,分成2 部分,2 部分之間采用螺栓連接,目的是增加車輛懸臂的鋼度。
懸臂架是采用鋼板焊成的“T”形結構,前端安裝有車鉤安裝座、橫梁上裝有升降絲桿及導向柱,后端采用銷軸安裝到車輛上。
中部導框組成主要是導入新軌,由導框、導輪、連接梁、導槽等部件組成。
防跳裝置主要是防止鋼軌脫出導框時鋼軌彈跳保護裝置,它由槽鋼焊接而成。
車鉤采用2#固定式車鉤,由鉤體座及鉤頭等組成。
手拉葫蘆采用標準PK5t-3m 型環鏈手拉葫蘆。起重量為5 t,起升高度為3 m。
配重主要是在換軌時平衡車輛,配重為5 t,安裝車輛后部。
設備總重30 t,換長1.8 m,牽引速度≤5 km/h,車輛最大長度18.7m,車輛最大寬度3.2 m,車輛最大高度2.9 m,車輛定距8.4 m,轉向架軸距1750 mm,車鉤高880±10 mm,牽引方式為軌道車或機車牽引,手拉葫蘆起重量5 t,起升高度3 m。
該設備完成正常施工任務需配置牽引動力,可拖掛在軌道車或機車上,在設備到達施工部位后,使新鋼軌接頭處于換軌中部的導框位置,利用懸臂架的升降絲桿,將新舊鋼軌換軌裝置下行至最低位置。利用換軌車上的手拉葫蘆,吊起兩側新鋼軌使鋼軌進入導框中,車輛組繼續前行,至換軌車后轉向架車輪距離接口<4 m 位置。利用換軌車上的手拉葫蘆,吊起兩側舊鋼軌使鋼軌進入新舊軌換軌裝置的下導框中。護住鋼軌使新鋼軌進入上導輪中,車輛組前行,使新鋼軌能夠入槽并能對軌。采用魚尾板或接軌器,固定軌縫,并將舊鋼軌導向兩側。人員跟隨車輛組前行,人工護住新鋼軌入槽(圖2)。

圖2 換軌車施工方式
待換軌作業進行到新鋼軌脫出中部導框前,車輛應緩慢前行。使鋼軌緩慢脫出導框。此時人員不可站在導框兩側,防止鋼軌彈出傷人。車輛繼續緩慢前行,待鋼軌即將脫出后導框前,采用手拉葫蘆吊住新鋼軌。待鋼軌完全脫出導框后,放下新鋼軌并入槽。完成換軌后,車輛撤離。
與傳統的人工換軌方式相比,新型長鋼軌換軌車的設計與使用在現場應用中具有以下4 個方面的優點:
根據現場實際統計和測算,新型長鋼軌換軌車綜合施工效率為2 km/h,每班組僅需8 名配合人員,設備可24 h 作業,單班日均可完成換軌施工16 km,能完成各種急難險重的施工任務。相比之下,人工換軌在每班組配置40 人的情況下,最快換軌效率為0.5 km/h,因依靠人力,無法持續高強度作業,日均最大換軌4 km。長軌換軌車作業效率至少為人工作業效率的4 倍。人工費按每人每天200 元計算,長軌換軌車配合作業人員日工資1600 元,人工換軌作業人員日工資8000 元。長軌換軌車作業人工成本為人工作業成本的五分之一。人工作業需配置撬棍、手套、乘用車輛等,按40 人計算成本約需4100 元;機械作業換軌車折舊費用每天約200 元,牽引車租賃費每天約2000 元。在人工鋪軌配置40 人的情況下,單班長軌換軌車施工效率至少為人工換軌效率的4 倍;長軌換軌車每公里施工成本約為280 元,人工換軌每千米成本約3025 元,機械較人工每千米節約成本約2745 元。
傳統人工換軌效率較低,單元焊等后續作業無法持續跟進,作業相對獨立,整體效率低下。采用長軌換軌車換軌施工后,換軌完成即可開展單元焊施工,減少扣配件拆卸安裝次數,創新了換軌形式,優化了換軌流程。
傳統人工換軌時全靠人力施工,需要對新老鋼軌翻進翻出,作業人員體能消耗大,工作強度高。長軌換軌車作業時最多配置8 名輔助作業人員,進行鋼軌的吊裝及輔助新舊鋼軌的擺放,體力消耗小,降低了作業人員工作強度。
傳統人工換軌施工時護輪軌和長軌換裝需要兩步實施,換完長軌后再將護輪軌安裝到位。利用長軌換軌車施工后,換軌車可一次性將工具軌安裝到護輪軌安裝位置,實現長鋼軌換鋪和護輪軌安裝一次到位,減少作業工序,提高換鋪效率。
傳統人工換軌方式因主要依靠人來完成,人的不穩定因素及不安全因素較多,該換軌方式主要由機械完成施工,機械自身的穩定性及對人員的防護性較高,減少了人的不安全性,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
根據現場測試,十四局五公司研發的長軌換軌車換軌效率可達到2 km/h,作業人員較人工換軌減少至1/5,該方式取代傳統的人工換軌方式,大大提高換軌效率,減少了用工數量,降低了綜合施工成本投入,降低了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創新了換軌施工形式和流程,實現護輪軌一次到位施工,降低換軌作業安全風險。公司積極進取,開拓創新,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動企業施工機械化進程,實現了機械化換人的又一次有效嘗試,為公司后續換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