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藝旺 岳巍 謝遠財 牟志民 惠剛 陳保坤 劉繼先 烏達


【摘要】 目的 探討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治療早期多原發肺癌(MPLC)的可行性。方法 32例早期MPLC患者, 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同期組(19例)和分期組(13例)。同期組患者行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 分期組患者行分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日疼痛評分、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拔除胸管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隨訪預后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腫瘤數目、最大腫瘤直徑、病理類型、既往惡性腫瘤病史、影像學特點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期組手術時間(189±49)min短于分期組的(315±27)min, 術中出血量(95±31)ml少于分期組的(158±29)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期組術后首日疼痛評分(2.51±0.35)分高于分期組的(2.14±0.4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期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82±0.76)d、術后拔除胸管時間(3.02±0.45)d及術后住院時間(7.20±1.75)d與分期組的(2.92±0.45)、(3.27±0.76)、(7.30±1.87)d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肺部感染、傷口感染、術后胸腔積液、術后漏氣、心臟并發癥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密切隨訪, 目前均未發現腫瘤復發或轉移跡象。隨訪中僅分期組中1例死亡, 死因為心功能衰竭。結論 采用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治療早期MPLC對于肺功能良好患者安全有效, 可作為患者手術選擇方案之一。
【關鍵詞】 早期多原發肺癌;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可行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19
肺癌是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 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我國所有惡性腫瘤的首位。MPLC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類型, 約0.2%~8.0%的非小細胞肺癌在術后被證實為MPLC[1]。MPLC可發生于一側或雙側肺葉, 包含兩個或以上的組織學類型。隨著CT及高分辨率CT技術的發展, 能夠發現肺磨玻璃結節(GGN)在內的多發肺部病灶, 進而提高MPLC在臨床的診出率。手術是MPLC治療的主要方式, 同側MPLC行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 雙側MPLC行肺葉+亞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 能有效抑制腫瘤發展, 有個案報道使用胸腔鏡雙側肺切除治療MPLC[2, 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同期胸腔鏡雙側肺切除術治療早期MPLC的可行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3月本院胸外科收治的32例早期MPLC患者的臨床資料。腫瘤最大直徑均<3.0 cm, 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 術前胸部CT讀片均考慮為多原發癌可能。男14例, 女18例;年齡35~72歲, 平均年齡(52.4±9.7)歲;吸煙者12例;具有肺癌家族史陽性6例(18.75%);既往有惡性腫瘤病史3例(9.38%);所有患者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早期MPLC。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同期組(19例)和分期組(13例)。
1. 2 方法 ①術前評估:術前常規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顱腦磁共振成像(MRI)或CT、全身骨掃描、腹部及心臟超聲、肺功能檢查等, 優先切除主要病灶, 即結節較大的病灶, 最大程度的保留健康肺組織, 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 考慮行同期或分期手術[4]。②手術方法:根據每個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術中冰凍病理結果及余部位肺結節等采取相應的術式, 同期組患者行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 包括肺葉切除、亞肺葉切除(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 并行淋巴結清掃或采樣。分期組患者行分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 兩次手術間隔時間為3周~2年, 包括肺葉切除、亞肺葉切除(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 并行淋巴結清掃或采樣。③術后隨訪。所有患者均隨訪至今, 每6個月復查1次, 1年后復查, 復查內容包括胸部CT、腫瘤標志物、腹部超聲等, 并可視情況行顱腦MRI、全身骨顯像等[5]。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日疼痛評分、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拔除胸管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隨訪預后情況。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術后疼痛評分法(Prince-Henry)進行評分, 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術后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傷口感染、術后胸腔積液、術后漏氣、心臟并發癥, 而心臟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腫瘤數目、最大腫瘤直徑、病理類型、既往惡性腫瘤病史、影像學特點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期組患者術前肺功能檢測均正常, 無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肺部慢性疾病史。同期組中15例病變CT表現為GGN, 4例中有結節還有實性成分。分期組10例病變CT表現為GGN, 3例為實性結節或含實性成分結節。兩組患者病理類型大部分均為腺癌、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潤腺癌及浸潤腺癌。其中不全為腺癌患者中, 同期組1例合并鱗癌, 1例合并淋巴上皮瘤樣癌;分期組1例合并鱗癌。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 同期組手術時間(189±49)min短于分期組的(315±27)min, 術中出血量(95±31)ml少于分期組的(158±29)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同期組術后首日疼痛評分(2.51±0.35)分高于分期組的(2.14±0.4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期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2.82±0.76)d、術后拔除胸管時間(3.02±0.45)d及術后住院時間(7.20±1.75)d與分期組的(2.92±0.45)、(3.27±0.76)、(7.30±1.87)d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肺部感染、傷口感染、術后胸腔積液、術后漏氣、心臟并發癥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 5 兩組預后情況觀察 兩組患者術后均密切隨訪, 目前均未發現腫瘤復發或轉移跡象。隨訪中僅分期組中1例死亡, 死因為心功能衰竭。
3 討論
肺癌是高發的惡性腫瘤, MPLC是其一種特殊類型, 早期發現并手術是最佳治療方式。臨床研究顯示, 外科手術治療的MPLC患者3年生存率(OS)為40%~92%, 5年OS在34.0%~77.6%[6]。臨床通過CT或多層螺旋 CT(MSCT)能提高早期診斷率, 并與轉移癌鑒別診斷, 以免誤診為轉移癌而錯失手術機會。手術切除范圍因人而異, 在盡量保留正常肺組織的前提下, 可行肺葉、肺段、楔形切除等, 并根據病變大小行淋巴結清掃或采樣, 最大限度達到根治效果, 并保留足夠的肺儲備功能[7]。對于雙側早期MPCL患者來說, 應視情況進行同期或分期手術, 對于心肺功能較好的患者可行同期手術[8]。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鏡手術, 同期手術19例(59.38%)患者術前檢查肺功能正常, 無既往肺部疾病, 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7.20±1.72)d。
術前通過CT定位病灶, 以便在術中準確切除病灶所在肺段, 對于一些位置較深、質地較軟的病灶, 可在術前使用CT引導下Hook-wire定位病灶, 以提高術中病灶切除效果[9]。在進行雙側同期手術時, 因為單次手術時間相對較長(189±49)min, 術中應進行生命體征等嚴密監測, 以減少手術潛在隱患, 使手術更加順利、安全地進行。同期雙側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較單側手術劇烈, 本研究中發現同期手術患者在常規使用止痛處理前提下Prince-Henry評分達2~3分。術后需加強鎮痛, 促進呼吸功能恢復及降低肺部感染風險。
肺部腫瘤越早手術預后越好, 早期MPLC的轉移率低, 而當MPLC進展至中晚期后, 腫瘤已發生淋巴結轉移, 則手術效果較差[10, 11]。本次統計肺癌患者均為早期MPLC。隨訪中未發現腫瘤相關死亡病例。
綜上所述, 采用同期雙側胸腔鏡肺切除術治療早期MPLC對于肺功能良好患者安全有效, 可作為患者手術選擇方案之一。
參考文獻
[1] 彭岳, 王暉, 謝厚耐, 等. 同時性多原發肺腺癌的外科治療及預后. 中國肺癌雜志, 2017, 20(2):107-113.
[2] 梁朝陽, 肖飛, 郭永慶, 等. 24例同時多原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及預后.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4, 30(12):719-722.
[3] 韓連奎, 高樹庚, 譚鋒維, 等. 同時性多原發肺癌的診治體會及處理策略新進展. 中國肺癌雜志, 2018, 21(3):180-184.
[4] Usuda J , Ichinose S, Ishizumi T, et al. Management of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ly located early cancer lesions. J Thorac Oncol, 2010, 5(1):62-68.
[5] 李營, 金波, 施建新, 等. 41例可手術多原發肺癌臨床分析. 中國癌癥雜志, 2014, 24(9):700-706.
[6] 章智榮, 毛友生, 高樹庚, 等. 雙側同時多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療效分析. 中華腫瘤雜志, 2016, 38(6):460-465.
[7] 郟琴, 孫依萍, 蔡蓉, 等. 肺內同時性多原發癌的臨床診斷與治療.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2, 11(6):550-553.
[8] 彭岳. 同時性多原發非小細胞巧癌的外科治療及預后. 山東大學, 2017.
[9] Liu M, He W, Yang J,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22 patients. J Thorac Dis, 2016, 8(6):1197.
[10] Ishigaki T, Yoshimasu T, Oura 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etachronous 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primary lung cancer. 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3, 19(5): 341-344.
[11] Dai L, Yang HL, Yan WP, et al. The equivalent efficacy of multiple operations for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and a single operation for single primary lung cancer. J Thorac Dis, 2016, 8(5):855-861.
[收稿日期:2020-04-02]